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2759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6965/50831 (92%)
造访人次 : 12751172      在线人数 : 51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7593


    题名: 茹敦和易學研究
    作者: 郭盈秀
    贡献者: 中國文學研究所
    关键词: 茹敦和
    清代易學
    樸學易
    日期: 2006
    上传时间: 2014-06-30 14:18:07 (UTC+8)
    摘要: 清代《易》學研究鼎盛,發展到達新的巔峰。自惠棟以後,樸學派漢《易》取代宋《易》,為乾嘉《易》學之主流。茹敦和受到當代學術風潮的影響,亦以樸學治《易》,然因其立論不符合當代潮流所需,遂未受到矚目,故本論文撰作目的即在於探討茹氏《易》學,析論茹敦和所承啟之《易》學思想。
      茹敦和(1720-1791),生於清聖祖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卒於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辛亥,為乾隆時期的樸學派漢《易》學家,現存《易》著,依所偏重者,可分為二類。一、義理:《周易二閭記》、《重訂周易二閭記》、《周易小義》、《重訂周易小義》、《周易證籤》、《易講會籤》、《兩孚益記》、《周易象考》、《周易辭考》、《周易占考》、《讀易日札》。二、象數:《八卦方位守傳》、《大衍守傳》、《大衍一說》。本論文即據此,分為七章討論茹氏《易》學研究之景況。
      第一章 【緒論】:敘述本論文之寫作動機、目的,以及研究方法與程序。首先將清代研究《易》學的風潮,以及茹敦和治《易》之方法,作概略的介紹,並針對茹氏《易》著訂定研究的方法與程序。
      第二章 【歷代《易》學發展述要】:共分二節。由於本論文的焦點在於清代《易》學,故此章以清代劃分。首先,第一節「清代以前《易》學」,即簡述清代以前各朝《易》學研究之沿革。第二節「清代各時期《易》學」,則略敘順康雍時期、乾嘉時期、道咸以後時期《易》學研究的發展概況及探討清代《易》學興盛之原因。
    第三章 【茹敦和之生平與著作】:共分二節。第一節「生平」,考述茹敦和之生平及其為官治民之道。第二節「著作及其版本概述」,則針對茹氏著作撮其旨要,評價諸書的價值與影響,及所知的版本流傳。
    第四章 【茹敦和之《易》學淵源】:共分二節。第一節「取前人之說者」,說明茹敦和汲取歷代《易》學家之觀點,融會貫通,斟酌損益,用比較討論之方式,輔以己見,不蹈故常,為其《易》學淵源之一。第二節「效前人之治《易》方法」,說明茹敦和於研究《周易》的過程中,體認到先儒治《易》的方法值得學習,是以沿襲前人論說之要領為法,以創新義,為其《易》學淵源之二。
    第五章 【茹敦和治《易》之方法與商榷】:共分二節。第一節「治《易》之方法」,說明茹敦和治《易》之方法,有訓詁證《易》;彙集眾說比較;取同辭之卦象互證其義等項,詳加論述。第二節「治《易》之商榷」,即商榷茹敦和治《易》之問題為濫用卦變;解《易》義之謬;間或訓詁失當,及徵引之處不明。
      第六章 【茹敦和《易》學旨要與特色】:共分二節。第一節「《易》學旨要」,說明茹氏《易》學以義理為主,兼重象數,大抵皆不仍舊說,勇於立論,率肆胸臆,不畏推翻名儒舊家之說。第二節「《易》學特色」,介紹茹氏《易》學特色為綜覈《易》辭;文象互徵;反駁舊說;獨創新解等項,詳加闡述。
      第七章 【結論】:首先,簡述茹氏《易》學之要,再由其《易》著的寫作風格與命名方式,分類推論寫作的先後,期能忠實顯現其風貌。
    卷末附錄則包含茹敦和先生年表,以供參考。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博士班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