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2/50828 (92%)
造訪人次 : 12454337      線上人數 : 48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7583


    題名: 勞資談判與罷工行為之分析
    作者: 魏妙娟
    貢獻者: 經濟學研究所
    日期: 1991
    上傳時間: 2014-06-30 13:55:15 (UTC+8)
    摘要: 近年台灣地區發生的重大集體勞資爭議案例中,所觸發罷工的頻率偏高,因此引起我們對工會組織在勞資談判與罷工活動中的扮演感到興趣。
    經濟學家一直對罷工的起因與現象相當困惑,本文主張罷工的發生使勞資雙方訊息不對稱與估算錯誤,罷工前的勞資談判。第二罷工發生後,在勞資雙方追求利益極大情況下,影響罷工均衡與罷工期間長短的因素分析。第三,勞動者社會中,勞工參加罷工的意願與搭便車(free- ride)效果。
    本文首先將勞資談判過程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談判是工會內部決議過程。假設工會援用中位數投票者模型,取得過半數成員的支持,決定成員對資方要求的工資條件。第二階段是工會領袖與資方的談判。工會領袖將根據談判前對資方利潤高低的主觀機率,比較各種策略的期望利益後,才研判應採取的策略。經由演算過程,推導出此一主觀機的數值不同時,將產生不同的談判均衡結果。
    若勞資雙方無法在契約終止前達成協議,發生罷工後,本文綜合Ashenfelter & Johnson(1969)政治談判模型與Akerlof(1980)社會習俗概念。在假設工會及其成員與資方三者追求極大利益情況下,建立霸工模型,嘗試尋求罷工均衡,並分析各種變數對罷工期間長短的影響。
    最後,本文應用Booth(1985)分析勞工個人加入工會意願的討論方式,研究工會成員個人罷工意願和搭便車,對整體罷工活動的成敗。在罷工成本與形象效用已知的假設下,工會成員衡量參加罷工與不罷工的效用大小,在決定是否要成為搭便車者。從個人罷工行為延伸至整體罷工活動。若個人形象效用足以抵銷罷工損失時,勞工將抦棄搭便車的想法,使罷工能成功推動﹔反之,則將導致罷工失敗。因此,形象效用與習俗信仰常是罷工活動的關鍵因素。
    顯示於類別:[經濟學系暨經濟學系碩博士班]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