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近年台灣地區發生的重大集體勞資爭議案例中,所觸發罷工的頻率偏高,因此引起我們對工會組織在勞資談判與罷工活動中的扮演感到興趣。
經濟學家一直對罷工的起因與現象相當困惑,本文主張罷工的發生使勞資雙方訊息不對稱與估算錯誤,罷工前的勞資談判。第二罷工發生後,在勞資雙方追求利益極大情況下,影響罷工均衡與罷工期間長短的因素分析。第三,勞動者社會中,勞工參加罷工的意願與搭便車(free- ride)效果。
本文首先將勞資談判過程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談判是工會內部決議過程。假設工會援用中位數投票者模型,取得過半數成員的支持,決定成員對資方要求的工資條件。第二階段是工會領袖與資方的談判。工會領袖將根據談判前對資方利潤高低的主觀機率,比較各種策略的期望利益後,才研判應採取的策略。經由演算過程,推導出此一主觀機的數值不同時,將產生不同的談判均衡結果。
若勞資雙方無法在契約終止前達成協議,發生罷工後,本文綜合Ashenfelter & Johnson(1969)政治談判模型與Akerlof(1980)社會習俗概念。在假設工會及其成員與資方三者追求極大利益情況下,建立霸工模型,嘗試尋求罷工均衡,並分析各種變數對罷工期間長短的影響。
最後,本文應用Booth(1985)分析勞工個人加入工會意願的討論方式,研究工會成員個人罷工意願和搭便車,對整體罷工活動的成敗。在罷工成本與形象效用已知的假設下,工會成員衡量參加罷工與不罷工的效用大小,在決定是否要成為搭便車者。從個人罷工行為延伸至整體罷工活動。若個人形象效用足以抵銷罷工損失時,勞工將抦棄搭便車的想法,使罷工能成功推動﹔反之,則將導致罷工失敗。因此,形象效用與習俗信仰常是罷工活動的關鍵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