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249/51115 (92%)
造訪人次 : 14452804      線上人數 : 146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7450


    題名: 日治時期台灣煉鋁工業之研究-以「日本鋁株式會社」在台灣生產為中心
    作者: 林志亮
    貢獻者: 史學研究所
    關鍵詞: 日治時期
    煉鋁工業
    日本鋁株式會社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014-06-11 10:31:14 (UTC+8)
    摘要: 鋁的發現,至今不超過二百年,由於鋁,質輕、不生鏽、易導電的特性,使鋁金屬的運用非常廣泛。鋁金屬在家庭用具、機械、電氣導體、交通運輸及建築材料等都佔有重要地位,並在若干地方代替鋼鐵、銅等其他金屬,成為一種重要基本金屬原料。另外鋁還可以製作出各式各樣的鋁製品:鋁壺、鋁窗、鋁罐、鋁鍋、天線、奇異筆、顏料罐等。且鋁箔的防潮效果很好,是食品工業上常見的包裝材料。暴露在空氣中的鋁,表面會生成一層氧化鋁膜,所以不會生鏽,看起來很光亮,因此也常運用在裝飾中。
    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取得台灣作為第一個殖民地,但日本對於台灣的治理以配合日本經濟發展為目標,因此對於台灣的工業化並不積極,在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完工前,台灣工業停留在農產加工業,其他現代化工業在此之前並未實現。1934年,日本三井、三菱、古河、住友等財閥決定在台灣設置煉鋁廠,是台灣少有的現代工業出現在高雄,何以在日本統治30多年以後,日本企業家選擇台灣,作為當時屬新興產業的製鋁工廠設置地點,是本文探討的重點之一。
    日本財閥在1935年合資成立「日本鋁株式會社」,選擇台灣高雄作為煉鋁廠設立的地點,這是台灣煉鋁工業的開始。因此在本文將就台灣工業化的理由、條件及對煉鋁工業的影響、台灣的煉鋁環境、日本鋁會社的組織緣由、資金來源、工廠建立、煉製技術、原料輸入、鋁金屬生產等日治時代台灣煉鋁工業的相關議題進行探討。
    顯示於類別:[史學系暨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