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2741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7249/51115 (92%)
造访人次 : 14091126      在线人数 : 34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7417


    题名: 關稅同盟理論的探討與研究
    作者: 王盈月
    贡献者: 經濟學研究所
    关键词: 關稅同盟
    日期: 2006
    上传时间: 2014-06-05 13:34:14 (UTC+8)
    摘要: 因為關稅同盟及自由貿易區只有消除部份國家的關稅而非全面,因此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Viner Jacob在1950年所出版的「關稅同盟問題」(The Customs Union Issue)中指出:同盟外的國家甚至同盟內的國家由於貿易創造效果(trade creation effect )及貿易移轉效果 (trade diversion effect)的大小而福利水準反而可能降低。
    本文根據Kemp and Wan 1976的一篇關於關稅同盟形成的基礎主張,證明其理論依據。首先討論Dixit and Norman (1980)利用”lump sum transfers”的方法,及政府有能力課徵獲利者稅收,再移轉給損失者,而不改變其行為,也就是lump sum transfers的假設不會發生扭曲。Grinols and Wong (1991) and Ju and Krishna (2000 a ,2000 b)利用lump sum subsidies獲得貿易的Pareto利得的方法,延伸到任兩個不同時期的貿易情況,以認定該國家的福利水準是否提高或較差,再進一步分析多邊國家關稅改革的問題。
    本文利用 Dixit and Norman (1980) 的 ”lump sum transfers” 及Grinols and Wong (1991) and Ju and Krishna (2000 a ,2000 b) 的分析方法利用數學推導證明Kemp and Wan (1976)對於關稅同盟形成的基礎主張,即能帶來所有同盟內外國家福利水準的增進或至少不差於 (not worse off) 同盟形成前,而能達到巴拉圖利得。
    显示于类别:[經濟學系暨經濟學系碩博士班]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