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1985年美國在財政與貿易的「雙重赤字」壓力下,於1985年9月廣場協議(Plaza Accord)為契機,迫使美元貶值,日圓、馬克等貨幣開始對美元大幅升值。由於台灣長期貿易盈餘與對美貿易順差居高不下,新台幣對美元之匯率於1985年下半年逐步升值,新台幣兌換美元自38:1上升至24.5:1,貶幅超過35%以上。由於新台幣升值,雖然部分解決貿易失衡的問題,但也產生後遺症,包括出口價格偏高,引發傳統產業出口價格的上升,使得勞力密其產業的出口缺乏國際競爭力,紛紛外移至中國大陸和東南亞。而中國大陸與東協國家投資不論投資件數與金額都是台商對外直接投資第一與第二。本篇研究目的主要探討相對實質匯率、相對市場大小、相對經濟成長與相對開放程度等四個變數,是否會影響台商在『中國』與『東協』兩地間對外直接投資相互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