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249/51115 (92%)
造訪人次 : 14367352      線上人數 : 50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7315


    題名: 明代的山林生態──北邊防區護林與伐木失衡的歷史考察
    Forest Protection, Agriculture of Trees, and Deforestation in Ming China: Focus on the Northern Defense Areas
    作者: 蔡嘉麟
    貢獻者: 史學系
    關鍵詞: 明代
    山林川澤
    護林
    植樹
    伐木
    邊防
    燒荒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2014-05-29 15:08:58 (UTC+8)
    摘要: 此論文以「明代的山林生態」為主題,「北邊防區護林與伐木失衡的歷史考察」為副標題,目的在於藉由「護林」、「伐木」兩個角度,探討並釐清明代與護林相關的觀念、思想、制度、政令等內容,以及北邊長城沿線地區官方禁護林木與軍民伐木活動之間的各種衝突現象。在研究方法上,採用歷史學的方法,處理人文與自然之間的問題,復以森林學、地理學、生態學等學科的基本知識,作為研討與判讀歷史材料時的重要輔助。
    經分析探討,此文所獲主要研究成果與結論約有數項,臚列並概述如下。
    一、明代的護林觀念與思想層面:
    1.明代知識份子對山林川澤(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認知,以及「山澤之利與民共之」、「材木不可勝用」等主張,皆繼承自先秦思想,尤其是儒家學說,是故其內涵以愛養萬物、順時節用為核心理念。
    2.面對當時的環境破壞,明代知識份子提筆記錄,並展現對森林與水土保持關係的深刻認識,甚至有地方官員針對山林破壞導致的水土流失問題,採取停墾山地、補植山林的措施,觀念與作為堪稱先進。
    二、護林的制度政令與措施層面:
    1.明代以工部主管全國山林川澤資源,其制度的設計,兼受儒家思想與歷史沿革的影響。
    2.明代林木的保護,不論官有、私有樹木,陵墓及邊防林木,皆納入《大明律》等詔令條例規範,其中的明帝陵寢、邊防林木尤為明廷維護重點。
    3.官方的詔禁護林、推動經濟作物栽培;民間居住地與墓地環境的樹林培護、各類樹木引種與林業經營;文人階層的雅好山水、構築園林、醉心園藝等等,反映明代護林與植樹活動的包羅萬象與多元活潑。
    三、北方沿邊的護林與伐木部分:
    1.明代對於邊防林木的認知與對待,與國勢盛衰及國防政策的變化息息相關。早期國力強盛,戰略積極,沿邊林木採伐無禁。至正統國變(西元1449年)由盛轉衰後,在邊備專事防守的思維與考量下,明廷才逐漸重視維護邊林。
    2.明廷針對整體邊林的禁伐政策,約始於景泰元年(1450),弘治年間(1488~1505)加強立法保護,正德年間(1506~1521)又於部分地區採行經常性的植樹措施,至隆慶時(1567~1572)更出現栽植邊林的熱潮。雖然如此,官民的違令伐木活動並未禁絕。因而,明代邊林狀態的變化,總體呈現受採伐與禁護兩股力道拉扯的曲折發展,並非一面倒的破壞趨勢。
    3.明代北邊劃分為數個軍鎮,由於各區的自然環境與山林狀態不同,以致各地邊林的維護情形差異頗大。總括而言,薊州鎮在北京北郊,為護衛京師的最重要防線,護林成效首屈一指;保定、山西二鎮長城沿線山林茂密,但砍伐活動多而複雜,護伐衝突最為嚴重;遼東、宣府、大同等地,也有邊林分布,但實際保護措施較不明朗;延綏、寧夏地區,氣候乾旱,林木不多,但仍有局部邊林受到保護;固原、甘肅二鎮北面防線多屬荒漠,不存在維護邊林的自然條件,所以未列入護林條例。
    4.針對長城防線以外的蒙古等民族生存區域,明廷在國防的考量下,一方面禁止軍民私自出境樵採,以免啟釁,為敵擄用;另一方面,每年遣軍出邊「燒荒」(焚燒草木),意圖遏阻胡馬南牧。其實,邊境內外的漢蒙交流活動或明或暗地持續進行,加上明軍燒荒的因素,漢民對於北邊境外林木的破壞,斷續而不絕。
    顯示於類別:[史學系暨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