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5/50831 (92%)
造訪人次 : 12753049      線上人數 : 51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7289


    題名: 中國文學植物學
    作者: 潘富俊
    貢獻者: 森保系
    日期: 2012-04
    上傳時間: 2014-05-29 10:01:56 (UTC+8)
    出版者: 貓頭鷹
    摘要: 者累積近半世紀的研究、親筆點評近萬本中國典籍、走過兩岸三地超過萬里路,開創這門嶄新的學科,運用現代植物學的科學方法研究中國經典,不只讓兩千年來先民的智慧結晶有了嶄新的欣賞視角,還可以解決歷史懸案、反應時代氛圍。例如《紅樓夢》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的作者是不是同一人?唐朝盛世時的首都長安據說充滿異國風情?只要從典籍中出現的植物就可以獲得答案!
      扮演植物偵探,破解古今草木之謎
      古今植物名稱有很大的差異,時代離得愈遠,差異就愈大。以距今兩千年左右的《詩經》收錄的一三七種植物為例,名稱古今相同或類似的只有二十種,占比不到15%!植物代表的意涵的變化也耐人尋味,如「柳」,最初象徵文人氣節,如「陶潛五柳」,後來因為音近「留」,折柳送別表示離情依依,但到了宋元以後,卻衍生出「殘花敗柳」、「花街柳巷」、「尋花問柳」負面用法。植物在不同朝代出現的比例還可以反映時代氛圍,比如唐代版圖擴大,中西文化交流密切,詩中就出現了來自遙遠印度、西亞,甚至非洲的植物(罌粟、胡麻、波斯棗等)。
      作者翻遍浩瀚書海,遠從《詩經》、十三經、《全唐詩》,近逼清詩,以地毯式的搜尋方式,逐字逐筆過濾所有作品,書末皆以筆畫下密密麻麻的「正」字計數記錄。不只「眼到手到」,為了驗證古人所言真偽,作者還實地一一探訪作品提及的每種植物,並考證當地自然生態,還原幾千年來文人筆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朝代有著不同名稱與寓意的植物概況,並找出植物引進中國的脈絡,同時分辨虛實,釐清作品的寫實與想像。跟著作者的腳步,我們發現,只要稍微留心,古典文學中的植物常可在生活周遭發現,讓我們一面親近古典詩詞,一面認識植物。
      *全新修訂版收入作者於初版問世後,數度往返中國大陸勘查所得,更加完善此一獨門學科。更期待有識之士不吝指正,更加豐富並享用我們古典經籍的精華。--博客來網站
    顯示於類別:[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 ] 專書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getImage (1).jpg5KbJPEG546getImage (1).jpg.jpg
    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