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2662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7249/51115 (92%)
造访人次 : 14513331      在线人数 : 127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6628


    题名: 聊齋誌異研究—從《聊齋誌異》看蒲松齡的社會批判觀
    The Study of Liaozhai Zhiyi-Discussion on Pu Songling‘s Criticism of Society
    作者: 王哲偉
    WANG, ZHE-WEI
    贡献者: 史學系
    关键词: 蒲松齡
    聊齋誌異
    清初文人政策
    社會批判
    日期: 2014
    上传时间: 2014-02-20 15:25:41 (UTC+8)
    摘要: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是清代傑出文人,自十九歲時應童子試,受施潤章先生賞識而文名籍甚。但在之後屢次失意於科場中,之後藉教書謀生,借悲憤感慨,自成一家言,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即《聊齋誌異》。

    《聊齋誌異》內容多為荒誕不經的鬼狐故事,但藉由優異的文筆,曲折的情節,發人省思的寓意,使得《聊齋誌異》成為清初最有成就的文學作品。且在傳抄刊刻,逐漸風行於天下,印證《聊齋誌異》後世影響力深遠,也讓後人能有機會藉由其著作了解蒲松齡寄託的理想。

    蒲松齡雖生於清初滿人政權之中,但滿清當權者身為異族,但是為求政治穩定以及發展,在尋求人才上一直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如招收歸順漢人抑或是延續科舉制度吸收未入仕學子。其中蒲松齡一生雖屢次不利於舉業之中,仍深懷理想,藉由《聊齋誌異》寄託其立世之言,當中包括其政治理念,其理念的形成,與其南游幕賓代辦公文的經驗,以及困苦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深知百姓生活之不易,因此為官能憂民成為蒲松其理念的重要成分,《聊齋誌異》篇章更是時常能看到寄託世情當中所下的心血。

    因此本論文目的在於探討在清初政權下的蒲松齡在科舉制度之下,如何在撰寫《聊齋誌異》的時候將自己為政的理念寄託在其中。從中了解不得入仕的蒲松齡如何以一般文人身分,闡揚自己經世理念。
    显示于类别:[史學系暨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fb140220152534.pdf3407KbAdobe PDF8193检视/开启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2006-2025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