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是清代傑出文人,自十九歲時應童子試,受施潤章先生賞識而文名籍甚。但在之後屢次失意於科場中,之後藉教書謀生,借悲憤感慨,自成一家言,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即《聊齋誌異》。
《聊齋誌異》內容多為荒誕不經的鬼狐故事,但藉由優異的文筆,曲折的情節,發人省思的寓意,使得《聊齋誌異》成為清初最有成就的文學作品。且在傳抄刊刻,逐漸風行於天下,印證《聊齋誌異》後世影響力深遠,也讓後人能有機會藉由其著作了解蒲松齡寄託的理想。
蒲松齡雖生於清初滿人政權之中,但滿清當權者身為異族,但是為求政治穩定以及發展,在尋求人才上一直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如招收歸順漢人抑或是延續科舉制度吸收未入仕學子。其中蒲松齡一生雖屢次不利於舉業之中,仍深懷理想,藉由《聊齋誌異》寄託其立世之言,當中包括其政治理念,其理念的形成,與其南游幕賓代辦公文的經驗,以及困苦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深知百姓生活之不易,因此為官能憂民成為蒲松其理念的重要成分,《聊齋誌異》篇章更是時常能看到寄託世情當中所下的心血。
因此本論文目的在於探討在清初政權下的蒲松齡在科舉制度之下,如何在撰寫《聊齋誌異》的時候將自己為政的理念寄託在其中。從中了解不得入仕的蒲松齡如何以一般文人身分,闡揚自己經世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