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社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行之多年,從戒嚴時期就開始以社運方式進行政治參與。時至今日,台灣的社運形式已經有所變革,發展出更多樣貌的社運。然只要是社會運動都會有一個目的:提出訴求。抗爭者對抗的對象,隨著社運形式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型,訴求也極為多元。
在此,本文將經由2012年3月底發生的文林苑王家都市更新爭議,以及後續產生的社會運動,探討社運與公共政策之間的關係,甚至是後續公共政策的變革。台灣社會族群多元、公共議題範圍廣泛,是什麼原因,可以讓都更社會運動成為全民矚目的焦點,更在提出訴求的過程中,影響政府運作,成功影響決策,這是本文主要的探討關鍵。
以此為基礎,本文將分析歷史文獻,建構出都更條例制定的時空背景。再轉換到今日,隨著社運的進行而回應議題的政府單位。其中,政府單位的態度轉變是公共政策轉彎的關鍵。在民主化的社會中,政府單位不可能任憑民間批評聲浪大肆宣傳,因此勢必要有所回應。
最後,本文希望建構出政府回應、社運運作、社會現象的研究目的,期盼帶給後續相關議題研究者一個檢索的範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