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博士學位論文:王船山與熊十力《易》學比較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Notion of“The Book of Changes”in Wang Chuan-Shan and Xiong Shi-Li
大綱
第一章 前言
一、界定本論文以王船山與熊十力二先生之《易》學形上學中的乾坤并建與乾坤衍為探討的範圍,也就是說本文以二先生之本體論及宇宙論為比較的主軸,本論文將從時代背景著手比較起,到其宇宙論思想為止。
二、本論文欲藉由比較二人的《易》學思想,來證明、突顯二人在《易》學思想內部的關聯性與傳承、互補關係。
三、說明熊十力的《易》學思想雖以心學為根基,但也確實有吸收、內在化王船山氣論思想的成份,而且熊十力的《易》學思想的確是以王船山的《易》學思想為基礎,並揉合各家而展出來的《易》學思想。
四、證明船山以氣為本的《易》學思想,在十力以心為本的《易》學思想中,的確具有重要的地位,並且也是十力心學避免空談心性的重要防線。
第二章 二先生之生平與時代背景
第一節 王船山之生平
敘述船山的生平與為學歷程,以及他由憂患而堪入《易》學的轉折。
第二節 王船山所處的時代背景
藉由時代背景來說明、突顯出船山反對狂禪,與重視客觀經驗事實,以及說明船山反對佛道兩家的原因。
第三節 熊十力之生平
說明十力的求學經過與各種經歷,以即他援佛入儒、歸宗大《易》的思轉折。
第四節 熊十力所處的時代背景
說明十力因時代的影響,不但反對狂禪,而且更重視傳統哲學中務實的科學精神,還有他積極會通各家思想的原因。
第五節 二先生時代背景的比較
一、船山因明末的狂禪之風而導致國家亡於異族,因此他為學首重「實」,且一生皆強調文化上的夷夏之辨。
二、十力因清廷腐敗而投身革命,親眼見識到西方船堅砲利的科學成就,故其為學態度較重兼容並蓄的包容性,且欲從《易》學中重建傳統哲學裡固有的科學精神。
三、二先生皆因國難而發展捍衛傳統學術的原儒精神,但因不同形式的國難使得二人的原儒精神迥異。王船山以分析與分辨的方式排除佛道二家中「空」、「滅」與「無」的概念,以彰顯傳統《易》學中「實有」與「生生」的思想;而熊十力則重包容性,以兼容並蓄的方式兼採各家之長以突顯《易》學中「生生」與「創生」的思想。
第三章 王船山之主要學術基礎
全章將以王船山重析辨性的為學方法,以及重視客觀經驗事實的為學態度為主軸,來探討其思想淵源。
第一節 對橫渠之正學的繼承
船山以橫渠之學為基石,將其氣論思想融入己見,使傳統氣論思想更近一步發展成重視客觀事實的宇宙論思想。
第二節 對陽明心學的反駁
本節說明船山反對入禪太深、空談心性的儒家心學。並凸顯出船山亦十分肯定陽明的功績,他所反對的乃是被過度曲解的陽明學。
第三節 對程朱理學的省思
說明船山對程朱理學的繼承與省思,並借此說明船山反對以「頓悟」打通下學與上達、形上與形下的儒家理學。所以船山的並非反對理學,而是反對佛教化的儒學。
第四節 對佛老的貶斥
船山雖反對佛老,但船山並沒有反對莊子氣化流行的宇宙論思想,所以他反對的其實是「空」、「滅」與「無」這些有可能導致狂禪的思想,並以「氣」突顯出其特重「實有」與「生生」的《易》學思想。
第五節 結語
綜合前面諸節所言,說明船山以橫渠氣論思想為基礎,反對一切與空談心性、妄言主觀境界的學術思想。並且遍註群經以求徹底改正狂禪之歪風,恢復傳統之正學。
第四章 熊十力之主要學術基礎
本章將以孔子、陽明、船山,以及佛老兩家與諸子對十力思想的影響,來論述、探討十力主要的思想淵源。
第一節 以孔子為學術宗
十力之所以要一再強調自己學宗孔子,並不斷強調儒家「內聖外王」之道的優點,就是希望藉此重振原儒精神,讓國人重新認識自己傳統的文化根本。然後再針對自己的傳統,進一步的去發揚優點、改革缺點,並以適合自己文化基礎的方式,來篩選自己未來的方向,以及促成自己的進步。
第二節 以陽明為學術基礎
陽明的學說大致上可分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個部份,本節將逐一說明此三部份,並說明這三個部份對十力的思想都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
第三節 以船山為學數知音
對照《船山遺書》對十力早年的影響,便不難確定在十力的眼中,船山不但是引導自己觸悟《周易》的啟蒙導師,更是與自己有著雷同經歷的跨世紀知音。若是再深入一點,對照兩位對《周易》的註解或詮釋,就更能確定船山的《易》學思想,的的確確是十力的《易》學思想的重要根據。
第四節 以諸子為學術養分
十力不僅將孔、孟、顏、曾等先秦儒家的思想連貫起來,他還將以先秦儒學為本旁通莊子,並延伸至宋明時期的橫渠。
並且列舉十力對宋明諸子思想的詮釋,來說明十力兼綜宋明諸子之說,並融會成自家之言。
第五節 汲取佛道兩家之長
說明十力雖大量援用佛道二家之形上學思想,但其最後還是必須致力於擺脫空談心性、耽空滯寂的弊端。
綜合前言說明十力重視包容性的為學態度,以心學為基本立場收攝各家之言。也就是說,十力是站在心學的立場上內在化各家學說,以成就其自家之學。
比較船山著重析辨性與辨正性的思想淵源,與十力側重包容性的思想淵源,二者因為遭逢的國難形式不同而有不同的為學態度。船山的優點在於忠於經典,重視實有與客觀,缺點在於較具排他性,故不能突破傳統的藩籬,發展出中國哲學中較完備的知識論;十力的優點則在容納百川以成其大,成功的援用了唯識學的知識論,缺點在於重新融入了佛家的「滅」與「空」,而導致了開啟了另一個空談心性的可能性。
第五章 王船山《易》學思想
船山在論學的過程中,總是盡力排除儒學中佛道兩家的思想成份。所以船山可以算是整個宋明後期諸子中,最強調原儒精神,也最不受佛道兩家思想影響的學者。
第一節 道、器思想與「道」的三層涵義
整個宋明時期的儒學思想,特別是在朱子強調了「理先氣後」的觀點之後,大多數的學者們都是採用這種觀點,而將「道」與「理」視為是先於「器」與「氣」的存在,但是船山與宋明諸子最大的不同處,就在這裡。他首先肯定形而下具體事物的存在與價值。
船山說明了「器」的製作並非是古代聖人的專利,所有能獲致實用並行之久遠的「器」,都是符合萬物陰陽變化法則的。也就是說,只要能符合自然法則之「器」,就能歷久不衰、傳諸後世。這跟該樣器物是否出自聖人之手,並沒有什麼直接必然的相關性。反之,若是不能符合陰陽變化的自然法則,就算能夠引領一時的時尚風潮,但終究很快就會被淘汰掉。而且船山一再強調「器」先於「道」,「道」只是依附著「器」而存在的,但他也強調「器」與「道」二者是相即不離的。
船山曾明確的分辨出「人道」與「天道」的差別,以及「人之道」與「天之道」的不同。他認為「天道」與「人道」是有所區別的,一般人所言之「道」,所指是「天道」,而人所能掌握的則為「人道」。在他的思想中並沒有放棄形而上的天道,他只是認為人必須要先從自己可以掌握住的「自身之道」著手,然後才能夠進一步的認識天道。也就是說,人必須先掌握自我的主體性,由「自身之道」逐步發展,而後才能逐漸掌握「人之道」,然後才有可能進一步認識「天之道」。簡單的說,人們所謂的「天道」都不是完整的天道,而是「人們所認識、理解到的『天之道』」。也就是說,人們所認識到的「天之道」也只是「天道」中能被人們理解到的那一部份,而未必就是完整的天道。既然人也是天地萬物中的一份子,那麼「人之道」應該也就屬於「天之道」的一部份。當人順著天地陰陽的變化法則,彰顯出「人之道」時,這就是做到了「人相道」,這同時也就彰顯出了人的價值與意義。
第二節 理、氣思想與「道」與「理」關係
相較於之前所討論的「道、氣思想」,本節所要討論的「理氣思想」在船山的思想體系中,站有更重要的地位。因為船山是一位持氣論思想的學者,他的「理氣思想」直接關係到他對「本源」、「終極存有」等,與本體思想相關的見解。同時也關係到他對橫渠氣論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以及朱子「理氣思想」對他的影響,所以說船山的「理氣思想」要比他的「道器思想」更為核心、更為重要。
「氣」是「理」依附的實體,「理」所俱備的一切規則和動能,也都必須藉由具體的「氣」來表現。由此可以確定,「氣」雖然具有形而下的物質意義,但它絕對不是「僅有物質意義」而已,因為它同時也蘊含了「理」於其中。當人察覺到「氣」時,它必定是依循著自身的「理」而活動,然後才被人察覺到的,所以當人察覺到此「氣」時,同時也就觀察到了該「氣」所蘊含的「理」。「太極」因為有了「陽」而能動,因為有了「陰」而能靜。所以「陰」與「陽」並不是「太極」在動與靜之後的產物,而是「太極」之所以能動、能靜的「原因」。這也就是說,太極的各種動靜、變化,都是自因性的呈現,而非外力而造成的變化。簡言之,「陰」、「陽」二者就是「太極」內在本有之二氣,所以「氣」的一切聚散、變化,也是自因性的展現,不是外力造成的。而所謂的「陰陽二氣」,也不是兩種氣,而是氣的「兩種不同展現」或「兩個不同面向」。
第三節 氣化流行之下的「心」與「性」
從前兩節所論述的「道器」與「理氣」思想,可以清楚的看出船山「氣化流行」的宇宙論思想輪廓。因為其中還有一個重點尚未探討完整,待加入此一部分的論述,船山「氣化流行」的宇宙論思想方才算得上完整。這個尚未論述的部份,就是由其「理氣思想」延伸出來,與「人」相關的「心」、「性」思想。
在船山的思想中,「人心」只是一個具有認知、記憶、思維能力的「氣化之物」,但是因為它是二氣五行在流行生化的過程中,最精華的產物,所以它所蘊含的理也不同於其他事物。「人心」所俱備的「理」就是「人性」,這也就是說,「人心」並不等同於「人性」,「人心」只不過是「人性」所依託的對象。而「人心」中所謂的「良能」,就在於它能夠承載「人性」。
在船山的思想中,人也是順應著天地間氣化流行而生而為人的。人只要一具有「生命」,就必然有「心」。只要有「心」,此心就會蘊含著「性」,而此「性」又必然會發出各種情感、慾望。所以,人的情感和慾望雖然有可能導致人們為惡,但這些情感、慾望畢竟也是順應天道而生的,所以它們同時也俱備了成就「義命」的可能性。只要人願意從反身而誠做起,逐步始自身的理氣充盈暢達,就必然可以張顯出各種人倫知道,成就自己的「義命」;從天地之間的氣化流行,到萬物與人類的生成,再到人的心性,船山這一路的論述都是緊扣著「實有」的立場。他先以「氣」來貫通形而上的「道」與「理」,和形而下的「器」與「氣」。再以這種理氣不二的方式,以氣聚而生的生理之「心」,來結合形而上的「性」。甚至是人的「生命」與「義命」,船山也以同樣的方式將兩者結合為一。
第四節 「陰陽渾合」與「乾坤并建」的太極本體
船山他認為「陰」和「陽」是「太極」中的兩個部份,而且在「太極」之中就只有這兩個部份。所以「陰」和「陽」是一體的,不論「太極」的動靜變化是如何,它們兩者都是一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完整體。雖然它們的特性、作用是彼此相反的,但它們終究還是互為根本,不會互相妨礙的。所以「太極」也稱作「太和」,「太極」就是一個「陰、陽渾合」的完整體。
〈乾〉與〈坤〉因為是「陰陽至足者」,所以它們永遠都能展現出最極至的「陰」與「陽」,因此它們才能統整其他六十二卦,而成為六十四卦共同的原理原則、總門戶。若是少了陰陽、剛柔的作用,那麼「太極」將會失去生化萬物的功能。而且就是要將純陽的〈乾〉,和純陰的〈坤〉同時并建於「太極」一元之中,才足以充分的解釋、說明,或窮盡天地間的陰陽之理,所以他才會說:「此《周易》之大綱,以盡陰陽之用者也」。反之,若是缺少了「獨運之神」和「自立之體」中的任何一個,陰陽之理或太極的功能,都將無徹底發揮出來,那麼《周易》一書也不可能善盡陰陽之理,如此也就無法周延、完備的解釋天地間的各種變化了。
第五節 動態的本體思想與變易思想
「剛」與「柔」分別是「陽」和「陰」原本就具有的功能與特性。這也就是說,在「太極」此一「氣」當中,原本就具有兩種相對不同的兩種功能與特性,而且這兩種特性就是「太極」的一體兩面。「太極」內部所有的推移變化,都是同一股「太極之氣」內部的動態變化。船山認為「太極」這種內部、自因性的陰陽交互作用,就是天地萬物、乃至於人事各種變化的主要原因。
《周易》以「太極」為造化萬物的本源,但是「太極」卻不是一個固定的某物,由它來創生出天地萬物。相反的,任何被人察覺到、意識到得事物皆可以被稱作是一個「太極」,而萬物的生化,就是由萬物各自內部、自因性的陰陽交互作用,而成就了世間萬物的。
第六節 結語:唯物論的誤解
若是船山的思想確實屬於唯物論思想,那麼他何必要強調「陰陽」、「乾坤」是「太極」中的固有者呢?他應該只需要強調太極之中,「陰」的「自立之體」就可以了,又何必要強調「陽」的「獨運之神」呢?而且他還點出了「固有之則生,同有之則俱生」這項重點。這就證明在他的思想中,「陰陽」、「乾坤」皆是「太極」之中的兩個部份。而且這兩個部份當「太極」成為一個存在時,這兩個部份就會「同時併發」的一同存在了。所以一個「太極」絕對不會出現只有「自立之體」的情況,「太極」只要具有「陰」的「自立之體」,同時就一定還會伴隨著有「陽」的「獨運之神」存在。因為「陰陽」、「乾坤」是同時併發、一體俱在的,而且也必須如此,它才足以成為一個完整的「太極」。
在船山的思想中,「氣」是最根本而普遍的存有,也就是宇宙萬物之本體。雖然它具有物質意義,但它卻不是純粹的物質,因為它還具備了一些非物質的意義於其中,所以它才可以依循著自己所具有的潛能、屬性不斷的屈伸變化,整個宇宙萬物就是由「氣」這樣不斷生化所造成的。船山認為「氣化」之所以能夠成就、彰顯出天地萬物井然有序的法則,就是因為「氣」本身就具備了規範自己的「理」,而且「理」與「氣」是一體無先後、同時共存的,因此他的「氣論思想」絕非唯物論(materialism)思想。
第六章 熊十力《易》學思想
十力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看,他生長於一個政治紛亂、社會動盪且民生凋敝的時代。而他的思想產生於一個中西文化、新舊思想劇烈衝突的年代。他為學最終的目的在圖國家民族之強盛,他深知欲達此目標就必須從根本的學術文化著手,因此他一生都致力於復興最根本的學術思想,也就是傳統哲學的復興。
第一節 本體的意義與範圍
在十力的諸著作中,「太極」、「良知」或「性智」…等等,皆是在指稱「本體」。所以他對「本體」一詞界定與涵蓋範圍都是及廣泛的。正因為如此廣泛,他才能夠以此為起點,會通各家思想。
十力雖然將哲學的研究範圍限定在「本體論」這項主軸上,但是其所涵蓋的範圍,仍是相當廣泛的。因為他的本體思想並不獨於一家一派,而是兼綜傳統各家的本體思想而成,所以他的思想體系會如此龐大。再加上他「由體成用」與「即用識體」的「體用不二」思想,所以他所謂「本體論」思想的範圍,就實質意義而言,其實也包含了「宇宙論」思想於其中。再就十力對「本體」的意涵來看,他先將傳統各家思想的本體名稱,以同通的方式串連起來,然後再賦予其六項涵義。而且在這六項涵義中,他整合了各家之見,使傳統哲學中的本體思想,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進而成為一套完整的本體論思想。
第二節 本體創生不已的功能
依照十力思想中,太極本體的功能,分為以下四個階段來說明本體創生不已的功能。
一、本心恒轉
二、相反相成
三、翕闢成變
四、剎那生滅
從「本心恒轉」、「相反相成」、「翕闢成變」到「剎那生滅」,這就是十力《易》學思想中,本體太極所能展現出來的功能,也是本體生化成物質的過程。我認為在諸階段中,又以「翕闢成變」最為重要。因為這個部份的思想,連接著十力《易》學想中「形上」與「形下」兩個部分的思想,同時也是本體自無形質轉變成具體事物的重要橋梁。而且這個部份的思想也直接影響到他「心物不二」、「體用不二」…等重要的思想。
第三節 「體」、「用」渾然為一的宇宙論思想
在十力論述「體用不二」的過程中,可以確定在他的思想中,「體」與「用」跟「翕」與「闢」,都跟「太極」中的「陰」與「陽」一樣,是渾然為一、無可分割的一個完整體,所以他才會在宇宙論上如此堅持「體用不二」的主張。在面對他的宇宙論思想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既然他的宇宙論思想是延續其本體論思想而來,那麼在沒有詳細瞭解其「本體實有」的思想之前,萬不可單看其宇宙論思想。否則很有可能,會因為十力側重佛學與心學論述方式,而導致「本體空」而「大用不空」的錯誤理解,這樣一來,就會完全曲解他「體用不二」的思想,甚至還有可能會一併扭曲他的本體思想。
第四節 趨向「生生」的機體論思想
因為「太極」中的「陰」和「陽」總是同時併發、一體俱在的,而且當太極開始產生變化時,也都是「翕」中有「闢」、「闢」中有「翕」的,所以「體」和「用」當然也是同時併發、一體共存的。為了強調這種同時併發的特性,所以十力以「不二」來述說「體」和「用」,其目的就是要凸顯出二者在時間上,無有先後的特性。
十力對於當時的西方學術並非一無所知。我認為他之所以要將要將這種進化觀點歸諸於《周易》,一方面是要與西學抗衡,讓當時的群眾瞭解傳統學術的優越性,好讓同胞能夠重振民族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證明自己對於《周易》與船山學,確有獨到的見解。
十力基於體用不二而認為,宇宙萬物在每一剎那都展現出比上一剎那,更趨完備、更趨和諧的狀態。而且,萬物還會不斷朝向「更完備、更和諧」的方向「持續生化、發展下去」。簡單的說,因為本體永遠都是剛健、至動的「能變」,而萬物皆是由此能動所生化的「所變」,所以萬物永遠會趨向「生生」的不斷進化下去。
第五節 即工夫即本體
十力的學術基礎在於佛學和陽明心學,因此他在修養方法與工夫論思想上,也深受此兩者的影響。因為他的思想,最終還是復歸於儒學,所以在佛學與心學兩者之中,又以陽明「即工夫即本體」的思想,對他的工夫論思想,影響較為直接、深遠。「即工夫即本體」就是要將人的本心、良知實踐出來,那麼人要如何認識自己的本心,並讓自己的本心能夠實踐出來,就成了「即工夫即本體」的第一要務了。
縱觀十力「即工夫即本體」的思想,就傳承關係來說他「即工夫即本體」的思想乃是承繼陽明而來。但就他自己的思想來說,則是「體用不二」思想的延伸。
第六節 結語:理論的困難
十力的《易》學思想,確實是融通了傳統各家思想,並將之結合成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而且他的《易》學思想也的確凸顯出傳統哲學重視「實有」、「尊生」與「生生」的各種優點。但因為他大量援用佛學思想和詞彙的論學方式,也造成他思想理論,在傳承與推廣上容易產生誤解、失真的困難。
第七章 船山與十力的《易》學思想比較
本章將以學術基礎為切入點,詳細的比較船山的《易》學思想與十力的《易》學思想。期望能夠藉由透過這樣的比較,釐清者兩種思想的差別,以及二者是否具有思想內部的關連性,或者是彼此相互補的關係。
第一節 學術基礎與思想淵源的比較
船山擁有《春秋》經的家學背景,而且又是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接受教育,所以他的學術基礎,相對是很完備、很扎實的。而十力相對就顯得雜亂許多了,而且他在何焜閣先生門下受教時,並非是從經學著手,而是從子學著手。
由此即可推斷,他在學術思想上,比起以《春秋》為家學的船山會更顯得更自由一些,當然他的經學基礎,也會顯得較為薄弱、雜亂一些。所以,站在「經學」的立場上來說,船山的學術基礎,要比十力的學術基礎來得更專精、更完備許多。
第二節 「乾坤并建」與「乾坤衍」的比較
十力的《易》學思想,實是立基於船山的《易》學思想之上的另一個理由,就在於為學方法的工夫論思想上。若是單純的從十力的《易》學思想來看,他為了強調本體之大用,因而對於本體太極「乾坤一元」的特性,論述得十分詳盡。從「相反相成」、「翕闢成變」到「體用不二」,已經將太極生化成現實宇宙的過程,全部闡釋得相當完備了。可是要落實《易》中「內聖外王」之道的,終究還是「人」。
第三節 「絪縕相盪」與「翕闢成變」的比較
「絪縕相盪」和「翕闢成變」是船山和十力兩位先生《易》學思想中,各自側重的變易原理,這兩種主張都源自於「太極」內部「陰」與「陽」的交互作用。那麼這兩種變易原理又有什麼不同呢?
從兩位先生各自所側重的變易原理來看,還可以察覺出他們所重視的,是變易的過程或是結果。從船山所側重的「絪縕相盪」來看,他相對較為重視的是「陰」與「陽」此消彼長、剛柔相推的變易「過程」。
反觀十力所著重的「翕闢成變」,既然他相對較為重視的是,太極「外部」的變化,這就表示他相對較重視的是「變易」與「生生」的「結果」,也就是變易之後的「新生」。
船山著重「漸進」的時間觀,就是為了要確保「氣」在每一個變化階段中的轉變,都與前一個階段環環相扣,都是因循著前一個階段,實實在在的「絪縕相盪」而來。而十力則著重「快」,其目的就是希望能確保「太極」能夠迅速的在現實中展現其「創生」與「大用」的功能。所以若是將兩者結合起來,那麼「太極」之「生生」就可以成為「既迅速又實在」生生。如此一來,「太極」的各種生化、發展,就可以既不偏廢「實」也不偏廢「快」。在這種兩者皆兼顧的情況之下,就可以避免掉十力《易》學可能會發生的各種問題了。
第四節 二先生《易》學思想的互補與傳承
經由前述諸節的比較,可以確定「乾坤並建」和「乾坤衍」兩套《易》學思想的主要差異,就圍繞在兩位先生各自所側重的「本體實有」和「創生大用」,兩大主軸之上。同為《易》學思想,卻有這兩種不同的側重點,其主要的原因,我認為終究還是可以歸納成「時代差異」與「學術基礎」兩部份來探討。
船山與十力兩位先生雖然同樣學宗大《易》,但由於兩位先生的時代差異與學術背景的不同,而讓他們的《易》學思想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也正因為這樣的差異,恰好讓他們的《易》學思想,產生了彼此互補的關係。因為「乾坤并建」與「乾坤衍」兩套《易》學思想,一個側重「本體實有」,另一個則強調本體的「創生大用」。若可以結合兩者各自的側重點,就可以使「本體」既是「實有」的,同時也是生生不息且具有創生大用的。如此一來,不但可以讓十力的《易》學思想,避免掉各種負面的誤解,也可以讓船山的《易》學思想,增添一份更積極的意義。因此,我認為「乾坤并建」與「乾坤衍」這兩套《易》學思想,彼此是互補的兩套《易》學思想。
就十力的思想淵源來看,船山的《易》學思想對十力來說,不但是他在《易》學上的啟蒙者,因此,我認為「乾坤并建」與「乾坤衍」這兩套《易》學思想的互補關係,並非來自巧合,而是來自於它們思想內部的關連性。因為不論是「乾坤并建」或是「乾坤衍」,都非常重視〈乾〉、〈坤〉兩卦,而從船山與十力對這兩卦的註解來看,就可以明顯的看出,十力對〈乾〉、〈坤〉兩卦的見解,就是沿襲船山而來。所以我認為兩位先生的《易》學思想,具有一定的傳承關係。
第五節 結語:船山對十力的影響
船山對十力的影響,也確實是相當全面。十力不但在《易》學思想上,是傳承並接續著船山的《易》學思想發展而來,在科學精神與政治上的民族、民主思想,也都深受船山的影響。雖然他們因為時代與學術基礎的差異,而有著不同的論學立場與論學方法,但就他們的核心思想來看,兩位先生所闡釋出來《易》學宗旨,確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與延續性。簡言之,「乾坤衍」不但是接續著「乾坤并建」發展而來的《易》學思想,同時「乾坤衍」也能重新賦予「乾坤并建」中的「生生」,一份更積極的意義。而「乾坤并建」不但是「乾坤衍」的基礎,同時也能幫助「乾坤衍」避免掉各種負面的誤解。因此,我認為應該要將「乾坤并建」與「乾坤衍」這兩套《易》學思想,放在一起一併理解,才能夠更正確、更全面的瞭解這兩套《易》學思想,以及兩位先生的思想精髓。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彰顯傳統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區別
船山他始終都謹守「以人道言天道」的「人本」立場,只不過因為他反對不求務實的狂禪,而以具有物質意義的「氣」為本體,就被當成一位唯物論者。若是能夠更仔細、更全面的瞭解他的思想,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樣的誤解其實是可以避免的;而十力也因為大兩承繼了陽明的心學思想,以及他佛學方面的學術基礎,就被視為一位唯心論者。這樣的誤解,雖然與他的論學方式有關,但若能先全面瞭解清楚,也不致於會產生這樣的誤解。這些都足以證明,東西雙方的哲學思想,在起源點上就有著根本的差異,若是將西方之觀點,強行套用在傳統哲學之上,結果就是造成認知上的偏差。我認為,之所以鮮少有人會將船山與十力兩位先生的《易》學放在一起比較,這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節 解決諸儒爭議
從船山與十力兩位先生的《易》學思想中,可以看到船山站在「殊相」的立場上,將宋明時期各家諸子之說,分析得很深入並分辨得很清楚。而十力則是站在「共相」的立場上,取各家思想之相通處,把諸子之說結合融會再一起。
第三節 彰顯傳統哲學的優點
若是以十力的《易》學思想為接續船山的《易》學思想,發展而來的觀點來說,他們所彰顯出來的優點,可依序說為「人本」、「實有」、「尊生」,以及「生生」乃致於「科學發展」。因為船山擁有深厚的經學基礎,所以他在論學的過程中,莫不時時刻刻謹遵「以人為本」的基本立場。就算《易》是探討天地萬物變易法則的經典,他仍就堅守「人」的立場來建構他自己「乾坤并建」的《易》學思想。
船山為了要導正空談心性的狂禪弊端,而強調「人」乃致於整個宇宙皆為「實有」。並且以「反身而誠」做為下學的起點,主張人之上達是「循循而日生」、「步步是實」的。十力自己也以船山的《易》學思想,作為自己的《易》學基礎,來發展自己「乾坤衍」的《易》學思想。在十力的《易》學思想中,處處可見他一再強調本體在生生之後,所展現出來的實際大用。同時,他也以此做為科學理論的發展基礎,以達到他「科學乃得栽根於中國」的目的。對十力來說,這樣才是讓國家社會,真正邁向圖強的第一步。由此觀之,傳統哲學中包含《易》在內的各部經學典籍,都具有歷久不衰的重要地位。若是今人還以西學方科學為尊、為貴,而鄙視傳統哲學,那就真的只能不斷重複「天下未有妄自菲薄而可以學人之長者也」這種一個世紀以前的錯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