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僧肇是東晉時重要的佛家代表人物之一,師從鳩摩羅什後,其著作以闡述中觀般若思想為要,同時他也依靠中觀學派緣起性空為核心概念,發展出不同於中國傳統哲學的動靜觀。
僧肇的動靜思想,在著作分野上由〈物不遷論〉與〈不真空論〉兩者為主,其中〈物不遷論〉是以「事物靜止」的觀點出發,並以否定的方式,破除時人有物流動的單一認知,並從事物剎那生滅的現象,將問題導引至事物存有問題,旨在說明人對事物有認知上的虛假,與破除對現象的執著。
但僧肇並未因此否定「物」的概念,同時在他的動靜觀中,可將事物「即動即靜」的原因拆分成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為「因緣聚合」,表達事物「動」的特性,第二部份為「事各性住於一世」,呈現事物只停留在屬於自己的時空,此時時間與空間亦無任何連續性的變動,最後則是由「因果關係」將事物靜止的間斷性串聯成為連續性的現象。
本文的目的,就是由社會背景、學術風氣、與僧肇思想承襲等方面,以此找出他為何發展出此種模式的動靜觀念,並從其目的與內涵進一步說明僧肇動靜思想的要旨與核心意義,最後從時代意義方面入手,說明其思想內涵是否仍能適用於現代社會。最後以明其論的優缺點作檢討,希望透過如此整體模式的探討,以彰顯出他動靜觀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