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249/51115 (92%)
造訪人次 : 14315388      線上人數 : 64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3076


    題名: 《白虎通德論》的氣論思想研究
    作者: 林曉呈
    貢獻者: 中國文學系
    關鍵詞: 白虎通德論
    氣論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012-10-09 10:25:41 (UTC+8)
    摘要: 漢代為氣論思想盛行的時代,舉凡天象、曆法、節氣,以及人之形體、人倫日常的運作,漢人皆以氣論的觀點來詮釋。氣論思想之特色主要在於以「氣」為天地宇宙萬物最根源之本體,同時透過本身所蘊含的陰陽二氣創生萬物,因此又具有無限生生之理,氣本身亦有無形又有形的特質,使其得以貫通有無,將形上與形下作緊密的結合,組成一個具體又充滿生生不已的無限氣化整體。

    《白虎通德論》一直是研究東漢思想的重要文獻。它的哲學以傳統儒家思想為基礎,吸取了道家、法家各家之精華,並融合當代盛行的陰陽五行概念與讖緯學說,進而架構起以氣為主之思想體系。在《白虎通德論》的思想系統中,無論是「陰陽五行」、「天人感應說」或是「禮樂制度」,甚至於「人性論」、「三綱六紀」的概念上,都可用「氣」的觀念來加以詮釋,凸顯出形上形下是一氣的整體概念,故本文試以氣論思想為主,探討《白虎通德論》氣論思想的結構。以下簡述各章主旨。

    第一章,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並整理前人研究《白虎通德論》之結果與相關之氣論專著,希望說明以「氣論」來重新詮釋《白虎通德論》之可能性。

    第二章,簡述《白虎通德論》成書背景與書名問題、作者及篇章內容、體例與引述之典籍,並列出各家學者之不同看法,並以史書中的記載加以說明與釐清。

    第三章,論《白虎通德論》之時代背景與思想構成,在學術思想的特色上,說明陰陽五行學說的盛行之淵源與背景。《白虎通德論》除了受陰陽五行的影響之外,也與漢代今古文經學爭議、讖緯學說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第四章,筆者以為《白虎通德論》除了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之外,對於先秦以來各家思想均有所吸收,在氣化宇宙論的架構方面亦受到《呂氏春秋》、《淮南鴻烈》、《春秋繁露》等影響,並藉此瞭解《白虎通德論》對於各家氣論之吸取與融合。

    第五章,漢代受到董仲舒「天人感應」觀念的影響,天人關係一直是討論的重點,本章首先對於「天」之的概念有所說明,並以「人以氣與天道相貫通」為主來論述。陰陽五行學說在漢代已為非常盛行的思想架構,在《白虎通德論》中也是相當重要的觀念,藉由陰陽二氣的循環與五行相生相勝建構氣化流行的整體觀。此外,氣流行於天人之間,使天與人能夠相互感應,所以無論是在官制、禮制、天與君民的關係上,皆必須法天而行。

    第六章,本章首先探討孟子、荀子、董仲舒心性論的概念,並以氣化作用之觀念,討論《白虎通德論》之人性論。氣化作用具有溝通內外的重要性,筆者希望說明人之所以貴於萬物,是因為能夠變化氣質及學習修養工夫。「三綱六紀」為《白虎通德論》中描述人倫關係的重要架構,成為確立天道與人道間道德規範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第七章,《白虎通德論》的氣論思想乃承繼先秦及董仲舒以來的氣論觀點,其禮教制度當然也融合漢代陰陽五行氣論的思想,《白虎通德論》中之禮樂教化亦受到漢代中期《禮記》的影響,筆者試以《禮記‧樂記》的氣化論對《白虎通德論》禮樂教化的影響,並以氣化論述《白虎通德論》的禮教思想詮釋氣化論在《白虎通德論》禮制思想中的發展。

    第八章,筆者以《白虎通德論》對於東漢同時期思潮的影響來加以探討,並希望藉此強調其思想特色,以期能再次凸顯「氣論」思想在《白虎通德論》中的重要性。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博士班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http___thesis.lib.pccu.edu.tw_cgi-bin_cdrfb3_gsweb.cgi_ccd=jBB78x&o=e2&dbid=I%2B3289%23.pdf1845KbAdobe PDF2784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