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兩岸分治已然超過六十年,未來如何無人可以確知,但以現下之況,善意的溝通、交流無疑是最佳相處之道。兩岸交流著重在經濟,此乃正確選擇,因世界已是經濟共同體,由經濟入手阻力最小、收效最快。
而兩岸交流至今已有二十餘年,倘若仍停留於經濟層面,勢必難以深化,故此時應該將關注重點轉往文化層面,文化中又以文藝交流最無窒礙。
筆者以藝名「姬天語」專職從事相聲工作近五年,師承劉增鍇,亦即吳兆南徒孫,本門三代貫串台灣相聲發展所有過程;太師父生於北平,更早在1982年兩岸開放前,便拜入大陸宗師侯寶林門下,正式進入相聲宗譜。家師則與大陸相聲界交流已近二十年,故筆者掌握兩岸第一手資料甚多,因而以相聲為例,探討兩岸文化交流過程。
本論文由歷史著眼,拆為「源、分、合」三階段討論。第一階段概述1949年之前的「傳統相聲」;第二階段時間為1949年至今,探討相聲在兩岸各自的發展;第三段則是紀錄兩岸交流的重要事件並做出結論。
相聲實乃小道,但小道亦有大觀,本論文除書面文獻之外,大量使用「口述歷史」,一則為後來研究者保留基礎資料,二則希望以相聲之成功範例,為文藝乃至文化交流提供參考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