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2/50828 (92%)
造訪人次 : 12466937      線上人數 : 65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246


    題名: 意識型態與經濟憲法--中華民國憲法國民經濟規範之研究
    作者: 胡春雷
    關鍵詞: 經濟憲法
    國民經濟
    人權
    民生主義
    張君勱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9-11 09:58:24 (UTC+8)
    摘要: 意識型態是一兼具具體面向與抽象面向的概念,討論中華民國經濟憲法的意識型態,務必提及孫中山的「民生主義」與張君勱的「民主社會主義」。
    孫中山曾一再說:「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1924)。在此之前,他曾自述1896倫敦蒙難後留歐考察(當時費邊主義已在Britain崛起風行),他說「所見所聞,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達如歐洲列強者,猶未能登斯民於極樂之鄉也;是以(歐洲)猶有社會革命運動。…為一勞永逸,乃採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此三民主義之主張所由完成也」。1905年5月孫中山走訪布魯塞爾的第二國際總部,要求接納興中會加入,當時他即自稱是社會主義者。此舉說明,在同盟會成立前夕,先生已明顯具有社會民主主義或曰民主社會主義的傾向,他把革命事業視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3個月之後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其指導綱領亦直接表現出社會民主主義傾向,例如,〈同盟會軍政府宣言〉提出平均地權以「肇造社會的國家」,企圖建設中國為一社會主義國家。1912年4月,他在上海接受《文匯報》記者訪談,自稱:「余乃極端之社會黨,甚欲實施(「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
    至於留學德意志精通威瑪憲法(1919-1933)的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張君勱先生,曾自言從1919年起即始終信仰民主社會主義。1946年他在上海組成「民主社會黨」,力推以民主的手段謀求社會主義的實現;1949年之後,直言二戰以後社會主義已轉型為「強調人的價值與尊嚴、重視社會福利、採納費邊主義--仰賴議會民主以實現社會主義」;自述「自求學讀書之日,受西潮(西歐民主憲政思想)之影響特深,信奉民主與社會主義30年如一日」。張君勱是當年第一個引介國人認識新潮--蘇維埃憲法與威瑪憲法的學者,他先後為中華民國草擬了兩部憲法--《國是憲草》(1922)與《政協憲草》(1946),兩者皆有明顯的社會主義氣息(參閱附錄I與附錄V)。其中《國是憲草》第十章「國民教育與生計」,首度將教育和經濟作為基本國策寫入憲法。《政協憲草》則是今日國憲的前身--1946年制憲時的藍本。
    依據上述,孫、張兩人皆可謂為社會主義的信徒,若言兩人的經濟.社會理想有相當高的重疊性,一點也不為過。不論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或張君勱的「民主社會主義」,基本上都曾深受費邊主義以及歐陸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濡染,實際上可說是脫胎於此,也就是說,中華民國經濟憲法與社會憲法背後意識型態的根源,就在這裡。
    費邊是歐洲社會民主主義先驅,歐陸社會民主主義雖從馬克思主義蛻變而來,但後來卻以改良主義、修正主義聞名,改造它的靈魂人物是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伯氏原是正統馬克思主義的信徒,因被長期放逐而落腳倫敦,與費邊社時有往還,1899年他出版《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全面性修正馬克思主義。他坦承倫敦經歷打開了他的視野,他接納費邊提倡和平議會的路線,使革命的社會主義(Revolutionary Socialism)變身為進化的社會主義(Evolutionary Socialism),終至引領社會民主黨正式踏上改良主義之路。
    民主社會主義即為本論文的研究路徑,也是筆者整整5年來一直繞著《中華民國經濟憲法》這個軸心撰述論文時,心目中越來越清晰浮現出來的一個發現或心得。社會民主主義源遠流長,它緊隨時代腳步不斷增刪調整,結合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兼具多元主義、靈活應變等特點,乃西方社會民主政黨的指導方針與意識型態。這個意識型態在20世紀初五四啟蒙運動前後進入中國,曾長期成為中國強勢的政治意識型態,【譬如,1920年代末,胡適、羅隆基、張君勱等人雲集上海,以《新月》為中心,組織一個費邊社式的小團體--「平社」,熱心翻譯拉斯基(費邊思想家)的著作,研討費邊理論,並盼借鏡費邊主義尋求改造中國的政治經濟方案】。可惜,當時的中國一敗塗地,帝國主義扼勒+軍閥鐵蹄割據所引發普遍的「救亡圖存」意識,促使國人沉吟民主制度緩不濟急,於是「救亡壓倒了啟蒙」。知識份子以為追求立竿見影的富國強兵,要比五四啟蒙所追求的個人自由與尊嚴的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來得迫切,而馬克思主義似乎更可能快速有效帶動國家富強,遂趨之若鶩。1950年代末以後,冷戰思維瀰漫,無論在赤色中國或在號稱自由中國的台灣,所謂的自由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在嚴酷的競存鬥爭之下皆遭無情打壓(惟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有篩選性地局部實施民生主義)。
    不過,台灣於1980年代解嚴,大陸也自1980年代開始推動改革開放,思想漸次鬆綁。兩岸政治經濟社會思想的鴻溝,慢慢地朝向承襲或羼雜社會民主主義色彩的自由主義靠攏。從這裡可以體會民生主義存在的價值,民生主義/社會民主主義,乃是資本主義與馬列主義之間的中間路線或第三條道路,也是當前世界各國幾乎一致的選擇。雖然民生主義的部分理論與手段已經過時或遭淘汰,但其標榜追求國民經濟均富、社會公義的精神,永遠不會落伍。
    每部憲法皆必須具備一以貫之的體系脈絡,張君勱、蘇永欽、廖義男、林子儀四位憲法學者,不約而同先後提出同一理念,若以德國憲法學的術語而言,則可謂之「憲法的基本價值決定」,例如,「國民主權原則」「共和國原則」「法治國原則」「保障人民基本權利原則」乃至「民生福利國原則」。我國憲法背後之預設是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彌補充實、一環扣著一環,有其不可分割的一貫宗旨,猶如「吾道一以貫之」,民權主義的基本精神是民主政治,民生主義的基本精神是濟弱扶傾、自由主義加上社會主義。三民主義的終極理想則是民主、自由、均富、人權乃至實現大同世界等規範性價值,因此三民主義並非只是達成國家富強的手段而已。此即為本篇論文研究發現的重點心得。
    顯示於類別:[國家發展與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博士班]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404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