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211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7249/51115 (92%)
造访人次 : 14168475      在线人数 : 58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2111


    题名: 中文同音譬喻詞的研究
    作者: 魏叔倫
    关键词: 同音譬喻 認知語言學 體驗 意象基模 聯結 持恆原則
    日期: 2004
    上传时间: 2009-09-07 10:29:23 (UTC+8)
    摘要: 本計畫擬研究中文裏同音譬喻(homophonous metaphor)的特性及其對現代譬喻理論的貢獻。中文的特點是同音字詞特多。這一特點使得中文創造新詞的能力特佳。這種創新力(creativity)在創製新的譬喻時尤為突出。例如「前途無亮」乃是依據「前途無量」而來。本計畫係在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的範疇內進行,特別是借用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 兩位學者的理論和方法。多數人都認同這兩位學者為現代認知語言學對譬喻研究的代表。譬喻已不再是傳統的比喻(a figure of speech),作為一種修飾語;而是一種常態的表情達意之詞(a figure of thought),是日常語言的一部分。人類對萬事萬物的認知(cognition)是根據身體的體驗或經驗(embodiment)而來。體驗累積後即形成意象基模(image schema),是為思考分析(reasoning)的基礎。思考分析最佳的表現方式便是形諸於語言文字。中文的同音譬喻,乃是由既有的譬喻藉由同音的聯結(mapping)而創造出另一新的譬喻。新詞的語意及用法仍然遵循舊詞的模式,也就是 Lakoff (1993) 所謂的「持恆原則」(Invariance Principle)。本計畫擬特別研究,並回答下列諸問題: 1.中文同音譬喻是否仍然是抽像思考的基石? 2.中文同音譬喻是如何藉由聯結的過程而形成? 3.同音譬喻的現象是否僅是中文的特質,抑或是其他語言共有的特性? 4.中文使用者如何透過同音譬喻來表情達意,以及建構新的譬喻?同音譬喻一旦構成能否獨立存在,還是永遠要依附原有的舊詞而共生? 5.整個研究對現代譬喻理論有何貢獻?資料的蒐集係以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同音譬喻為對象。亦即以一般媒體或網路上使用的語詞為主。本計畫若獲核准,可在一年內完成。
    显示于类别:[英文系所]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