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即是1)為掌握台灣、大陸及國際物流的經驗模式,並從中理解差異性;2)兩岸的物流互動目前存在哪些瓶頸,有哪些面向,各面向的主要瓶頸在哪? 3)在檢視兩岸政治交流過程所發生的瓶頸,有何整合之道。
在相關理論的引導下,與兩岸物流互動經驗相契合的,主要是功能主義的由下而上或先經後政的思維邏輯,以及交流理論的敵意減弱、社群意識、多元式安全社群等經驗概念。
本文的研究架構強調全球物流環境之影響下,台灣當局及大陸當局基於其本位主義及保護主義的考量,形成了兩岸的政治瓶頸。而廣義的兩岸政治瓶頸,又因兩岸政府當局的運作,會出現狹義的政治、政策及行政等三個面向的瓶頸。其中,狹義的政治,是專指政黨運作、意識型態及政務體系等;而政策是指由國家透過政府體制之運作,所制定的活動或意志表示;而行政是指國家基於治理所需,所組織的體制,來負責執行國家的公共政策。因此,本文將廣義的政治瓶頸,再一分為三個次級面向,即政治、政策及行政的瓶頸。
兩岸政府當局涉入兩岸物流者,就台灣政府當局而言,主要有隸屬於行政院之經濟部、交通部、財政部、陸委會。而大陸政府當局,主要是商務部、交通運輸部、財政部及直屬國務院的海關總署。就兩岸政府當局的運作來看,兩岸政府當局面對兩岸物流瓶頸,在和平交流互動下,會透過協商及議價等方式,來進行整合,而其整合之道,主要是循交流主義及功能主義兩大思惟邏輯進行之,而其整合的面向,也主要是瓶頸之所在,即從政治、政策及行政等三大面向著手之。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採1)文獻分析法及2)深度訪談法。深度訪談中,本文採立意抽樣法,擇政治學類、物流學類及財經學類的教授各一位,再擇四位物流業者,共七位進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