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1981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46965/50831 (92%)
Visitors : 12651084      Online Users : 57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9813


    Title: 台灣東南部冷季淺對流線分析研究
    Authors: 曾德晉
    Contributors: 地學研究所大氣科學組
    Keywords: 對流線
    冷季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1-10-20 13:44:52 (UTC+8)
    Abstract: 每年秋未至隔年春初之時,臺灣東南部洋面常存在數目、長度、強度不一的對流線,學者Yu and Jou(2005)曾利用梅雨季的綜觀環境及局部區域風場來分析這些對流線生成機制。另外,Yu and Hsieh(2009)再發表文獻論述發生冬季時的對流線可能生成機制,可見臺灣東南部外海的對流線,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天氣現象,也可以讓任職於空軍的我,適度地協助空軍妥善規劃臺灣東南部訓練空域及航路調整,進而維護飛行安全。
    在本研究開始之前,先行區分高壓中心地理位置,共分為高壓出海前、及高壓出海後。後續針對高壓出海前/後對流線發生次數進行統計分析,統計中顯示高壓強弱、移動方向及速度與對流線發生次數有關,而且夜間發生次數高於日夜也隱含著日夜效應對於對流線生成佔有一定的影響,這樣的現象與Yu and Lin (2008)文獻一致。
    在衛星雲圖個案分析中無法分辨對流線內部結構,但可以確認的是對流線平均長度可達300公里。再者,研究中利用雷達回波不同方位垂直剖面分析對流線內部結構,資料顯示對流線是由眾多的對流胞排列組合而成,彼此間距約7至10公里,平均發展高度約3.5公里,生命期約3至4個小時,分析對流胞移動變化,發現綜觀環境風場影響對流胞移動。
    觀察對流線接近或通過東部局部測站時,測站風場隨即改變,而風場上多呈現風向輻合情況,類似的情形在ASCAT衛星風場反演疊加雷達回波可以得到明確數值證明。除此之外,利用雷達徑向速度場執行不同方位垂直剖面分析,發現這些對流線的徑向風場特徵,在對流胞低層右側(遠離雷達中心方向)呈現輻合,相對應的高層則為反相輻散情形。
    經由研究得知,發生於臺灣東南部外海的對流線,其高度發展約3.5公里,生命期約3至4小時,對流胞彼此間距7至10公里,對於空軍航機尤以螺旋式定翼機影響最為嚴重。因此,確切的掌握對流線的地理位置、高度發展及生命期將有實值助益適時調整飛行器航路及空域。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 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th Science / Atmospheric Science ] thesi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6gsweb.pdf29638KbAdobe PDF800View/Open


    All items in CCU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