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192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7249/51115 (92%)
造访人次 : 14061964      在线人数 : 30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927


    题名: 從新都市主義與都市指標系統的觀點探究永續社區發展的策略---以臺北市北投區為例
    作者: 蔡德一
    关键词: 社區民眾參與
    社區永續發展
    永續都市設計
    時間地理學
    都市永續發展指標
    日期: 2008
    上传时间: 2009-09-03 15:34:22 (UTC+8)
    摘要: 隨著經濟與人口的快速成長及科技的進步,交通阻塞、空氣污染、及日益增加的能源消耗量等,已成為當今國內外都市面臨的重要課題。為了減輕此些問題,歐美政府部門與環境規劃設計師採用不同的環境發展政策,例如西元1980年與1990年初的「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與「以大眾運輸為主導的開發政策」﹝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及西元1998年的「計劃性成長的都市發展策略」﹝Smart Growth﹞等。美國更於西元1992年提出「永續發展社區」的想法,用以阻止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因應聯合國21世紀章程的挑戰,並提高永續性的生活環境品質。在此,「新都市主義」與「以大眾運輸為主導的開發政策」以考量都市各種活動的空間分佈,作為環境規劃設計的主要出發點。在另一方面,「永續發展社區」以永續社區發展指標作為檢視環境永續性發展的程度。由於依據指標檢視後所擬定的環境改善策略,極可能無法適用於其他社區,因此透過綜合新都市主義的規劃原則與永續社區發展指標的觀點,將可提供永續社區發展另一種思考方向。在國內,民國86年8月23日行政院將原「行政院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提升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民國89年完成「廿一世紀議程 -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網領」;民國91 年完成「永續發展行動計畫」;民國92年完成「台灣永續發展宣言」;與「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民國93年臺北市政府參考世界銀行與聯合國組織合擬的「都市指標系統」﹝Urban Indicators Programme﹞的架構,完成「臺北市永續發展指標與評量方法報告」,從118項永續發展指標資料庫中選出48個指標,作為市府未來長期使用之永續發展基礎。至今,除「臺北市永續發展指標」外,李永展教授﹝2004﹞與其他學者也提出不同套的都市指標系統,以檢測都市與社區的永續發展。在此,多數的指標系統皆由都市計劃角度切入,並以「驅動力→壓力→狀態→衝擊 →反應」﹝DPSIR﹞模型作為因果關係﹝cause-effect relationships﹞探討基礎。可是對於社區永續發展指標間的消長關係,及地理空間層級與空間活動產生的方式等議題尚未被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自給自足社區」、「社區自我管理」、與「社區意識」等社區永續發展為主要探討議題,透過綜合都市設計、時間地理學、DPSIR模型、民眾參與、及活動與交通模式等考量,企圖找出指標因子間因果與時空行為的關係,提出社區永續發展的另一種模式。
    显示于类别:[景觀學系所]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档案:

    没有与此文件相关的档案.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