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249/51115 (92%)
造訪人次 : 14205222      線上人數 : 63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8011


    題名: 隔震建築物與耐震建築物地震反應控制比較之研究
    作者: 詹添全
    張邦嵩
    貢獻者: 建築系
    關鍵詞: 耐震
    隔震建築
    日期: 2006-06
    上傳時間: 2010-12-09 10:47:38 (UTC+8)
    摘要: 台灣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時有強烈地震發生,如何有效的提高建築物耐震能力成為目前工程界研究之重點,傳統採用之耐震設計是依賴構材之韌性來吸收能量,並設計使其在大地震時以不發生崩塌機構來維持機能,然而發生共振而破壞還是有可能,主要是因為耐震規範通常採用平均之設計反應譜,當實際之結構物有共振傾向時,所能仰賴的防線就只剩下結構是否能夠發揮良好韌性。隔震系統能將地震力作用造成之建築物變形集中在隔震層,大幅降低上部結構之反應加速度,使其在大地震來襲時,大部分之構材仍屬於彈性範圍,設備亦能保持原有之功能。本文分別就高層、中高層及低層等三種建築物案例,進行建築物地震反應控制分析,發現三種高度之建築物於裝置隔震元件後均能提高建築物周期。位於台北盆地之高層及中高層建築物之剪力值於裝設隔震元件後於隔震層之上方一層樓有剪力下降之趨勢,但於其它樓層,耐震建築之樓層剪力值均小於隔震建築。但座落於桃園縣第一類地盤之低層建築物,經隔震後結構體之剪力值有下降之效果。於三種不同樓層高度之結構體裝設隔震元件後之位移反應均有降低之效果,其降低比例可達24.27%~90.05%。顯示隔震元件於地震發生時之建築物側向位移降低反應甚為顯著。
    關聯: 中華民國振動與噪音工程學會論文集 F-20-F-27
    顯示於類別:[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19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2006-2025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