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張家班」是一個崛起於上海的舊式京劇科班,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在班主張遠亭及其妻董月紅領隊之下,將近百人以「張家童伶班」的名義,搭乘中興輪來到台灣巡迴演出,是對日抗戰勝利後,唯一全班滯留在台灣的童伶京班。從民國三十八年以半軍半民的身份被收編入陸軍八十軍改稱「正義平劇團」起,迄今仍有許多成員還活躍在台灣劇壇中,他們親身參與、經歷並目睹了戰後六十多年來台灣演劇生態的改變與創新。然而,在相關的研究中「張家班」所受的關注極少,因此,本文以「張家班」為論述中心,進行戰後來台上海京班研究,即是希望藉由梳理「張家班」在台灣發展的歷史脈絡,及相關議題的延伸探討,以小窺大檢視戰後至今影響台灣演劇生態改變、創新,並形成台灣特有演劇文化的可能原因。
由於文獻的相對匱乏,本研究除盡力挖掘散落於各處的史料之外,更將輔以「張家班」留台目前尚健在之藝人的深度訪談,補足文獻資料未盡之處,以期能將「張家班」在台發展與影響進行較為完整的論述。
冀希藉由本文的寫作,促使台灣戲班史的建立更為完整,並豐富台灣京劇史的書寫面向,同時為戰後劇種交流、戲劇傳播等議題擘畫新的研究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