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這篇論文使用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的方法來研究,主要使用李維史陀與德希達的方法。首先透過結構主義來看,從結構的完整性來看使否出現空缺。以李維史陀的結構主義人類學為例,他在神話結構中建立出固定的素材,也就是以俄底帕思主要角色做為所有的結構素材,比方父親這個角色,就是神話故事結構中的一個要素,有些神話中父親的角色不見了,這就和完整的結構有了衝突-或者說,此結構裡出現了空缺。所以,從這點出發循線去找,就能夠找到,原來父親的角色並非消失掉,而是位移了或變體了,例如父親與母親同體。換句話說,我們能夠以俄底帕思神話為第一結構或母結構,其他神話則為子結構:一旦將後者放進母結構中出現了空缺,就要針對性地進行探尋。
從李維史陀解釋結構主義的例子,我們可以比較清楚看韓非子與老子:老子的結構為第一結構,韓非子透過老子的結構來建立起他的子結構;我們透過比較出來的空缺或留白,進一步尋找韓非子對老子做出的解構實踐,它們首先顯然是以延異,或者說漸變的情況出現;然後隨著漸變的過程,似乎能夠逐漸理出韓非子所要建構出來的新結構。
論文本身是根據文本而提出新的角度或論據。此論文研究的是韓非子解讀老子時作出的解構,但不論是韓非子的解讀或是我們的解讀都自有其結構化的過程,而又都屬於所有解讀老子或韓非子的大結構化裡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