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農業在今日面臨國際化、自由化的壓力下,農政單位便積極致力於改善農業生產結構,期望透過產業轉型之方式,突破農業發展瓶頸,提高農業產值,又今年來,國人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與戶外休閒娛樂,因此,結合一級產業、二級產業與三級產業特色的觀光休閒農業就成為農業發展的新經濟型態,有鑑於此,農業單位希冀透過推動休閒農業的方式來挽救沒落的農村與活絡農地的利用。
休閒農業的發展直至1996年,農業單位才正式將休閒農業區與休閒農場的定位與觀念加以區隔,並奠定今日休閒農業區與休閒農場的法律地位。其中休閒農業區的規劃是為了達成完善而具體的休閒農業發展願景,由政府主導、相關專業團隊執行規劃,使休閒農業區成為發展地區休閒農業的重要政策,但全台57個休閒農業區歷經這些年的發展,似乎並不符政府及專家學者的對休閒農業區的定義與期盼,而大多只強調「觀光」,卻淡忘「農業」的本質,甚至破壞農村整體環境,且並非所有的休閒農業區都能吸引休閒農場聚集經營。
因此,本研究援用聚集經濟、特色產業等理論概念,透過產業經濟與環境保護的觀點,架構出休閒農業區應有之功能,並藉由法令分析與深入訪談的方式,檢視枕頭山休閒農業區在法令制度下,實際運作之情況,藉以瞭解枕頭山休閒農業區對於發展地區休閒農場之缺失。
接下來,本研究從政策面、管制面與執行面等三個層次,歸納探討枕頭山休閒農業區在輔導發展休閒農場的業務上所遭遇面臨之課題,並期望從個案之中找出台灣休閒農業區普遍的發展缺失。
最後,本研究試圖針對枕頭山休閒農業區的發展缺失,擬定改進策略,以期能真正落實休閒農業區的產業經濟功能,並進一步期望政府機關將此策略推展至全台休閒農業區,以確保休閒農業區的發展更趨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