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225/51091 (92%)
造訪人次 : 13977186 線上人數 : 26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CCUR
法學院
法律學系暨法律學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CCUR
‧
管理
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暨法律學研究所
>
博碩士論文
>
Item 987654321/1647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資料載入中.....
資料載入中.....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647
題名:
肇事逃逸行為之犯罪化依據─自「應罰性」角度出發
作者:
陳凱翔
關鍵詞:
應罰性、當罰性、可罰性、需罰性、 要罰性、客觀處罰條件、構成要件前 行為、構成要件行為、實質犯罪概 念、形式犯罪概念、犯罪階層論、主 客觀對稱理論、構成要件類型化機 能、公私法區分標準、禁止立法恣意 機能、調節機能、消弭法律體系內自 我矛盾之機能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009-08-26 11:46:11 (UTC+8)
摘要:
第一章:「緒論」
內分四節。分別述明研究動機來源之問題意識形成背景、本
論文製作之企圖所在,與研究對象範圍於先天上及個人因素
下之設限、論述順序,以及研究方法上之界定。自刑法建構
犯罪階層論以來,一個行為的「可罰性」與其「應罰性」,
,常不另外區分討論!換言之,某行為若已被檢驗具有「可罰
性」,通常亦順勢認其具有「應罰性」。然而,如此「順勢」
的命題是否正確?應有討論之必要。
第二章:「客觀處罰條件概念之開展」
內分六節。構思論文題目之初,擬以「客觀處罰條件」概念
作為闡述核心。因而,以介紹客觀處罰條件概念之肇始,當
作本文之開展。首先,以對客觀處罰條件之「文義解釋」拉
開序幕,作為貫徹八年來法學方法論之學習成果。進而,立
於縱向之歷史時間流程觀察,以客觀處罰條件概念之初創─
「處罰限制事由說」為論述核心,輔以Schmidhäuser及
Stratenwerth二學者之見解為說明。另外,反於處罰限制事
由說之見解,認為客觀處罰條件仍係屬於犯罪概念之討論範
疇,亦即「犯罪實體要說」。究其所持論點及理由,於此亦
先作初步說明、介紹。
第三章:「客觀處罰條件概念之延伸─以犯罪概念為討論中心」
內分四節。本章係在說明客觀處罰條件之概念,於學說上形
成反轉之背景及理由。歸納文獻時發現,學者試圖解釋客觀
處罰條件與「犯罪概念」間之關係時,有以下二種論述模式:
(1)、第一種是解釋客觀處罰條件與「犯罪階層」間之關係。
(2)、第二種解釋,則是討論客觀處罰條件與「實質犯罪概
念」間之關係。在八年的法學訓練中,指導教授陳友鋒博士
給予最根深柢固的觀念,即是一篇論文首先須明確清楚的交
代究是以立法論或解釋論之視角所作的觀察。因而,本章
中,透 過臚列各學者之見解,亦是有意識的突顯著,學說
在論述推理過程中,存在立法論與解釋論交錯運用之現象。
第四章:「懷疑後之再出發─以形式與實質犯罪概念之探討為中心」
內分四節。本章係以區辨「實質犯罪」與「形式犯罪」概念
為論述主軸。歸納「實質犯罪」與「形式犯罪」概念過程中,
發現「應罰性」及「應刑性」之描述,常在實質犯罪概念中
討論。而可罰性之描述,則常在形式犯罪概念中討論。此種
論述模式,是否意味著,實質犯罪概念內涵中,包含「應罰
性」及「應刑性」?而形式犯罪概念內涵中,則含有「可罰
性」?再者,若認為「應罰性」、「應刑性」、以及「可罰性」
之概念應有所區分,則其實益何在?均有討論之必要性。觀
諸學說對於實質犯罪概念之定義流於浮濫,使實質犯罪概念
之討論,成為一種形而上甚至空洞之描述。因而,本文認為,
應該重新賦予其具有意義之實質內涵!形式犯罪概念部
分,因形式犯罪概念即指涉犯罪階層論。所以,有必要進行
說明並提出本文一階論之看法。
第五章:「再論肇事逃逸罪之保護法益及肇事逃逸行為之構成要描述」
內分七節。如同第二章所說,構思論文之初,係以客觀處罰
條件概念為思考核心。由於肇事逃逸罪中,「致人死傷」要
件即有究屬客觀處罰條件,或屬於構成要件要素之爭議。因
此,本文選擇以此行為作為具體觀察之標的。有關保護法益
部分,因立法理由中未清楚交代,造成學說上各自表述之現
象。同時,因為法益概念本身之多義性,更造成解釋上之困
境。因此,當有釐清保護法益種類之必要性。對於「致人死
傷」要件之定位,則試圖以本文第二至四章所提出之觀念,
尋求合理、妥當之說明。除此之外,本文嘗試對諸如「致人
死傷」此類有疑義之法律要件,提出檢證其真正屬性之方法。
第六章:「應罰性及應刑性概念之展望─以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與
刑法之過渡為觀察中心」
內分四節。此章所謂展望,在表示區別應罰性、應刑性概念
後,除在單一法領域,即刑法中,具有「解釋法律要件疑義」
及「禁止立法恣意」之機能外。在複數法領域中,可能具有
避免立法矛盾、衝突、乃至濫權之「牽制機能」,是一種附
隨利益的說明。問題意識之產生在於,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
例第六十二條,以及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均係對肇事
逃逸行為之處罰規定。但是,在立法者具有手段裁量權之空
間運用下,若將某行為規定於刑法中,表示只有施用刑罰,
才具有實效。反面則同時說明,因為只有刑罰之施用才有實
益,因而,立法技術上,無庸再將此行為重複規定於同樣具
有制裁性質之行政法中。反之亦然,若立法者認為,僅透過
行政法上之處罰即足,則在避免手段競合重覆之考量下,應
該刪除刑法中之相關規定,亦即將此行為除罪化!
第七章:「結論」
扼要回顧區分應罰性、應刑性及可罰性概念後,本文認為當
可歸納出以下三項具有實益之機能:
1、「確立不同制裁手段介入時點之判斷機能」!(判斷行為
是否應予犯罪化或當加以除罪化之機能)
2、「調節實質犯罪概念與形式犯罪概念落差間之機能」!(相
當於對肇事逃逸罪「致人死傷」要件之解釋)
3、「消弭法律體系內自我矛盾之機能」!(將肇事逃逸行為
同時規定於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與刑法間所可能產生
矛盾之事後監督依據)
綜上可證,對於應罰性、應刑性與可罰性概念進行區辨,不
論是在刑事立法、司法、乃至於學理探討上,都具有裨益。
顯示於類別:
[法律學系暨法律學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index.html
0Kb
HTML
525
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