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164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46962/50828 (92%)
Visitors : 12460528      Online Users : 63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643


    Title: 採用內定與試用期間之研究
    Authors: 莊梅君
    Keywords: 採用內定
    試用期間
    解僱權保留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8-26 11:15:20 (UTC+8)
    Abstract: 勞資關係從一開始勞動契約的締結,到勞動契約的展開,最後勞動契約的解消,所以環節都可透過勞動基準法加以規範。然而,對於在勞動契約締結過程,勞工未被正式僱用前,仍存在有所謂求職階段與試用階段,此時期之勞資關係不僅是大家所不熟悉,更為法律所忽略。況且,求職階段與試用階段為一名求職者進入勞動市場的第一步,若無法在此時即對勞工之工作權予以適當之保護,將大大減損勞動基準法保障勞工權益之功能。因此,本論文將針對企業從招募人才開始,至該名求職者成為正式勞工之前,此段勞動關係不明之時期進行探討。

    第一章說明研究此一論文之動機、目的,以及研究之範圍、所使用之研究方法及資料之蒐集,並藉由介紹本論文之初步架構導引後續各章節之內容。第二章從採用內定之概念著手,嘗試以日本法制為鑑,介紹參考日本學說及實務見解,企圖釐清採用內定之法性質、確定採用內定之程序在勞動契約成立階段所產生之法效果、尋求內定期間勞資問題之解決方式、彌補我國法律規範之不足。第三章從試用期間之概念切入,就約定試用期間之必要性與合理性先予說明,後以我國學者對於試用期間課題既有的研究為基礎,參酌日本學說及實務見解,以釐清試用期間之法性質、解決試用期間可能發生之法律問題、架構試用期間中勞資雙方之權利義務關係。第四章先介紹兩則日本有關採用內定之重要判決,希冀透過真實的案例研究,進一步發現適用制度之問題點,以提供我國將來遭遇相似爭議時之參考。然後彙整我國近年來試用期間之相關判決,並加以綜合歸納評析,以便瞭解我國實務面對試用期間問題之處理態度。第五章將整合前二、三章之理論探討與第四章之實務分析,提出對於採用內定與試用期間法性質認定之看法,及對於相關實務問題解決方式之建議,以求此二制度更趨合理化。

    隨著當前科技的日新月異,機械的取代人力,產業結構的轉變,導致昔日以體力勞工為主之勞動型態,在現今之社會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以具有專業技能、研發潛力及協調能力之優質人才為導向之勞動型態。因此,不論是衡諸我國當前之僱傭習慣及現實需要,或是慮及未來企業之求賢若渴,均明顯代表著採用內定與試用期間制度,在我國之勞動實務上佔有一席之地,更有呈現攀升之態勢。本論文研究此二制度之法律性質及其在勞資關係上所引發之相關問題,肯認無論是內定期間或試用期間都是勞動契約成立,基本上應依勞動基準法之相關規定處理勞資雙方間之權利義務關係,希冀藉此完善此二制度之理論基礎,降低勞資雙方之爭議與糾紛,完善我國勞工保護機制。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Law & Graduate Institute of Law ] thesi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346View/Open


    All items in CCU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