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5/50831 (92%)
造訪人次 : 12774423      線上人數 : 37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621


    題名: 兩岸三地網友編撰線上百科行為研究-以中文維基百科為例
    作者: 邱家緯
    關鍵詞: 維基封鎖
    獎勵機制
    馬斯洛
    社群歸屬感
    中文維基百科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009-08-26 09:22:28 (UTC+8)
    摘要: 維基百科與一般傳統百科全書不同的地方,在於其編寫方式並不僅限於專家學者,而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市井小民定義知識,其中展現出來的協同合作編輯方式為維基百科最大特點。中文維基百科除了具有系統以及使用上的獨特性外,來自兩岸三地的使用者也加入了更多元、更具有地方文化的百科條目元素,使得社群性色彩更加活躍。其中一項最為特別之處,即為中國當地的網路封鎖問題,導致中國維基用戶必須透過許多破解網路軟體才能連上維基百科,也因此中國維基用戶在數量上開始大量減少。

      本研究試圖跳脫以往強調知識供需循環以及科技實用性的理性行為窠臼,而改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做為維基用戶在分享知識行為背後的動機因素,並加入獎勵機制以及社群歸屬感等外在環境影響,來探究知識分享與社群參與行為,再進一步了解需求理論中的優勢需求為何,以深入了解這群廣大的維基用戶花大量時間蒐集資料、努力不懈編輯條目而無金錢報酬背後之原因。

      本研究主要以中文維基百科上的維基用戶為樣本,進行網路問卷以及深度訪談分析。在問卷部份,共回收223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207份;深度訪談則各自訪問來自兩岸三地包括台灣、中國、香港澳門的維基用戶以及管理員。經過分析後發現,在個人的內在動機中,自我實現需求對條目編輯行為程度有正向顯著的影響,因此在分享知識及參與社群討論行為的最大因素為自我實現需求,其次才為社會需求。另外,本研究也發現兩岸三地的維基用戶在發展其社群活動時有顯著不同,主要表現在虛擬與現實的人際互動上。而中國維基用戶面臨維基封鎖的環境中,其反抗封鎖的過程,展現出中國維基用戶內在的反動性。
    顯示於類別:[新聞系暨新聞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360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