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160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47249/51115 (92%)
Visitors : 14078944      Online Users : 37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609


    Title: 「法體」與「時間」關係之研究----以《俱舍論》與《順正理論》對「三世實有」之論辯為主
    Authors: 陳世賢
    Keywords: 俱舍論
    順正理論
    世親
    眾賢
    三世實有
    法體
    時間
    有部
    經部
    識必有境
    位異說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8-25 14:54:42 (UTC+8)
    Abstract: 「三世實有」是聲聞乘佛教部派之說一切有部對「法體」和「時間」關係的主張。「法體」是指「法」的「體」。「法」(dharma)一詞有很多意義,但在這裡是指構成具體個物的物質性和精神性的構成要素。所謂「法體」就是指「法」裡面的一個底層的東西,是使這個「法」和那個「法」之間有所區別的根據,是「法」的作用現起的依止處,也是擁有此法體的「法」能成為實在的依據。具有「法體」的「法」,是實在的。
    佛教基本上不把「時間」當作是實在的,也就是說,「時間」是沒有「法體」的。本篇論文所說的「法體」與「時間」的關係,乃是指「法體」在「時間」中的「持續度」。關於「法體」在「時間」中的「持續度」,說一切有部主張「三世實有」。「三世實有」是說:有為法的「法體」,在有為法的過去位、現在位和未來位,都是存在的,「法體」是永恆存在的。
    和有部對立的另外一個佛教部派經量部,則主張「現在實有」。「現在實有」是指:「法體」只在「現在」才存在,有為法的未來位和過去位是沒有「法體」的。也就是說,說一切有部主張「法體」是永恆存在的,經量部主張「法體」是現在一剎那的存在。
    《俱舍論》的作者世親是在說一切有部出家的,不過他所寫的《俱舍論》其實是反對有部的「三世實有」思想 而支持經部的「現在實有」思想,所以引起了有部的反彈。屬於說一切有部的眾賢因而寫出《順正理論》,代表有部來反駁《俱舍論》對有部的批判。《俱舍論》和《順正理論》分別是「現在實有」和「三世實有」思想的成熟呈現,所以本篇論文特別以《俱舍論》和《順正理論》為文本,探討經部和有部對「三世實有」成立與否的論辯,以此呈顯佛教哲學對於「法體」與「時間」關係的思辯。
    本文依據《俱舍論》〈隨眠品〉有關「三世實有」的論述,整理出四條進路來探討《俱舍論》和《順正理論》在「三世實有」成立與否問題上的論辯。此四條進路即:
    一、有部視為正統的世友「位異說」,是否能成功說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區別?如果「三世實有」思想脈絡下的「位異說」無法成功建立三世區別,那麼「三世實有」思想顯然就是不合理的。本文第四章即探討這個問題。
    二、《雜阿含經》第79經和《杖髻經》是否可當成是「三世實有」思想的「教證」?如果是的話,有部「三世實有」思想便具有權威的根據,可依之判為正確的知識。或者說,另有經典能作為「三世實有」思想的「反證」,使「三世實有」的正確性得到權威的否定?本文第五章即探討這個問題。
    三、認識活動是否必然以「存在」為對象?《雜阿含經》第214經所謂「有〔根、境〕二因緣生識」(大正2,頁54上)是否為必然的?如果上述能被證明為肯定的話,由於我們能認識到「過去有為法」和「未來有為法」,它們作為被認識的「對象」,所以「過去有為法」和「未來有為法」便是「存在」(sat),「三世實有」即成立。反之,如果「識必有境」和「識二緣生」被證明為非必然的,那麼有部就不能利用它們來證明「三世實有」。本文第六章即探討這個問題。
    四、「異熟因」是如何在一段時間之後感得「異熟果」的?如果「現在異熟果」是由「過去異熟因」所「直接」生起,那就證明了「過去異熟因」的「存在」(具有法體);不然的話,便會有「果無因而生」的過失。然而如果「現在異熟果」是由「過去異熟因」「間接」相續轉變而成,那麼就不能以此證明「過去因」的「存在」了。本文第七章即探討這個問題。
    對於《俱舍論》和《順正理論》在「三世實有」成立與否此一問題上的論辯,筆者認為《順正理論》對「三世實有」的辯護是不成功的。本文第八章即針對《俱舍論》和《順正理論》的「三世實有」論議來分別予以評論。《順正理論》的辯護是失敗的,但仍應肯定它對有部學說的發展及其文獻價值。
    Appears in Collections:[Philosophy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School] thesi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1957View/Open


    All items in CCU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