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160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7249/51115 (92%)
造访人次 : 14219367      在线人数 : 73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607


    题名: 說一切有部 ' 業 說 ' 初探
    作者: 朱玉盛
    关键词: 無我
    緣起
    五蘊
    業力輪迴
    表業, 無表業
    三世實有, 法體恆有
    日期: 2007
    上传时间: 2009-08-25 14:41:11 (UTC+8)
    摘要: 「業說」的思想,是佛教重要的教義其中之一。然而「業」的思想乃源於古印度的宗教文獻《吠陀》和《奧義書》,《吠陀》與《奧義書》可說是「業」思想的萌芽與最初的形態。佛教出現之後,一方面接受了這種「業」的的思想,另一方面卻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原始佛教所提出「無我說」和「緣起說」,主要是反對《奧義書》的「輪回主體」與「梵我合一」的學說。但早期佛教在這裡沒有說明「業」如何傳遞與輪迴。若說是「諸緣」或「五蘊」,似乎也很難解釋清楚為什麼業力就附在了這些「緣」或「五蘊」之上。如果說只是現象在變化,其中沒有主體,那麼善、惡業又是誰造的?應由誰來承擔業報的結果呢?早期佛教對這些問題沒有展開討論。
    這個問題到了部派佛教時期,開始有了進一步深刻的討論,其中說一切有部對「業說」的思想較為系統,內容更為豐富。「業說」的思想,便正式成為了一個佛教內部重要的討論課題。在這時期,對「業」的探討焦點主要在於,到底「業」是以何種形式存在?如何作「業」?如何感果等問題?「業」與「輪迴」主體的關係為何等,對於此一問題,說一切有部以其「三世實有,法體恆有」思想為基礎,對其展開說明,而說一切有部的業思想可說是阿毗達磨佛教中,內容最具系統及豐富的理論之一。同時也影響了後來大乘佛教,因此本文將探討這承先啟後的說一切有部「業」的思想,進而了解業思想在佛教思想史中的轉變,以及常被關切與誤解的佛教「輪迴」與「無我」的衝突。
    显示于类别:[哲學系暨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826检视/开启
    178-1.pdf67KbAdobe PDF839检视/开启
    178-2.pdf115KbAdobe PDF434检视/开启
    178-3.pdf127KbAdobe PDF645检视/开启
    178-4.pdf407KbAdobe PDF1990检视/开启
    178-5.pdf1749KbAdobe PDF7358检视/开启
    178-6.pdf2751KbAdobe PDF2738检视/开启
    178-7.pdf2828KbAdobe PDF2660检视/开启
    178-8.pdf577KbAdobe PDF900检视/开启
    178-9.pdf226KbAdobe PDF946检视/开启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