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語言,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是一種交流工具,擔任表達思想、態度的重要角色。按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社會大體分為男性與女性,由過去的歷史上看來,社會大部分的權利大多由男性來執權,此種制度下發展出性別語。為了讓學習韓文的中文學者或是學習中文的韓文學者可以更加瞭解社會語言女性語的特徵,更而進一步的快速融入當地文化,本論文除了以外國學者Lakoff等人的性別語理論及韓文女性語的相關研究為基準,並添加了中文部分的資料來探討與比較。
本論文之摘要如下。
第一章,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女性語研究史:藉由近代學者研究發表有關性別語言的論文與資料,讓更多學習韓文的中文學者更加參入了解何謂女性語言及中、韓女性語的差異。第二章,韓國社會中的女性語:本章節分成三個小章節,韓文的部分列出男性與女性在音韻/統辭/語彙/談話方面不同的特性,且將中、韓特性加以比較,其中音韻特性包含有:上升語調及使用標準語傾向;統辭特性有:附加疑問句、恭敬有禮之用法及曖昧模糊用法;語彙特性有:總稱名辭、造語法、女性卑下語及誣衊語、家族與親戚稱呼語,及男女對立語;而談話特性包含:多變性、保守性、委婉用法,及感性與協同性對話方式。第三章,首先,先針韓文‘阿姨’、‘姐姐’、‘小姐’字體的由來加以解釋與分析,接著再對此三個稱呼語採取韓、中、台灣對照分析的方式,加以舉例,且列舉出共同點及差異點。第四章,為結論部分。希望藉由此研究,可以讓更多關心韓文的學習者有更多不同方面的知識吸收與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