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從一九三八到一九五五年之間德國劇作家及詩人布萊希特分別與他人合作或獨自創作了《伽利略》的三個版本。分別是一九三八年的丹麥版、一九四六年的美國版以及一九五六年的柏林版。三個版本的創作恰好發生在他人生中的幾個重要轉捩點。本論文的上半部試圖從研究三個版本的《伽利略》過程當中探討布萊希特與政治威權的關係。
第一章在前兩節中簡短的介紹歷史中的伽利略以及布萊希特的生平。第三節則針對布萊希特劇作理論(包括離異主義,史詩劇場)做分析。第四節則介紹馬克思主義當中的唯物辯證對布萊希特作品的影響。
第二章的第一節介紹布萊希特在一九三三年,由於受到希特勒與他所代表的納粹黨的打壓,被迫帶著家人展開多年的流亡生涯。並且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創作了丹麥版的《伽利略》。第二節則進入劇本,試圖分析伽利略這個角色與威權的關係,以及他在劇中所作的決定造成的影響。
第三章的第一節介紹布萊希特流亡到美國後,試圖重振自己的舞台,並且與英國流亡演員查爾思勞頓一同合作創造美國版的《伽利略》。創作的同時,布萊希特得知美國政府在二次大戰中日本投下了史上第一枚原子彈,使他感到強大的震撼並且促使他重新定義科學家在社會中需要扮演的角色。第三章的第二節開始比較丹麥版與美國版中,劇情以及伽利略角色的變化。
第四章的第一節介紹布萊希特在被美國政治打壓的情況下離開美國, 回到當時實施共產主義的東德發展。由於他的作品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並且同時宣揚共產主義的理念,他與執政者的關係甚為密切,社會中的地位也扶搖直上。他在這種情況下創作了《伽利略》的柏林版。第四章的第二節探討柏林版《伽利略》受到的改變與新加入的背叛階級觀念如何與其他兩個版本做出區隔。
第五章是結論,並試圖整合前幾章節的概念用來闡明布萊希特與政治權威的關係,以及《伽利略》是如何受到這層關係的影響。
為了能夠讓更多讀者深入了解各版本間的差異,本論文下半部收錄丹麥版《伽利略》的英文翻譯。由於Desmond Vesey翻譯的英文丹麥版在1966年已停版,目前相當難取得。且Suhrkamp出版社於2003年出版的Brecht’s Werke: Grosse Kommentierte Berliner und Frankfurter Ausgabe只印有德文的丹麥版,因而在論文中附上自行翻譯的英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