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184/51050 (92%)
造訪人次 : 13945450      線上人數 : 43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 > 圖書館 > 活動 > 專題演講 >  Item 987654321/13536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3536


    題名: 具象與抽象之界限
    作者: 吳大光
    貢獻者: 美術學系
    日期: 2007-05-16
    上傳時間: 2010-08-09 14:25:48 (UTC+8)
    摘要: 具象的繪畫作品,比較能被大眾所接受,也容易讓觀者看見畫中到底為何物。但抽象的作品,就常令人摸不著頭緒而產生錯愕以致難以欣賞,甚至予人有排斥感,這是因為人的視覺慣性使然-因為人的眼睛對於現實存在的眼熟對象或其狀態常習以為常。

      不過,視覺作用下的具象形式,在人的思維作用下,是可以轉化為抽象形式的。而且抽象形式或風格的繪畫作品,也往往可以追源到它的具象脈絡或其內蘊結構。所以,我們不應以絶對的二分法來區隔其間分際,因為至少它們之間存在著半具象或半抽象之形式或風格。

      本次講解「具象與抽象之界限」,除舉例名畫如畢卡索(Picasso)、康丁斯基(Kandinsky)、蒙德利安(Mondrian)、亨利摩爾(H. Moore)、米羅(Miro)等西洋代表作,以及東方名家如吳冠中、趙無極、劉海粟、廖繼春、李石樵等之代表作-說明其風格之內在連結關係與美感認知及賞析外,也會提供欣賞抽象畫的基本方法,以及前往當代美術展覽會的心理準備,讓觀者不再畏懼或產生排斥鑑賞抽象畫的慣性心理。
    顯示於類別:[活動] 專題演講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636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