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從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共產黨人在尋求政權「法統」根據時,而延伸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或政協),這個有別於其他民主國家的政治組織。一般人可能認為「政協」只是一個「花瓶組織」,但在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歷程中,政協卻長期扮演一個特殊的角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實行多黨派合作,進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功能,來實現參政議政的作用,藉以鞏固中共領導的統治基礎。
自胡錦濤接任中共領導人以來,即著眼於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及多黨合作制度的發展,陸續頒布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中共中央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另外,中共國務院亦先後發表了《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中國的政黨制度》白皮書等政治文件,以完善人民政協制度及工作。
本研究主要透過比較觀點,針對人民政協於「十六大」前後,其在體制、職能與運作上的轉變進行分析,藉由假設胡錦濤主政代表著中國大陸新世代的開始,民主政治建設及政治體制改革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有了某種程度的變化及發展。希望透過胡錦濤時期的轉變及發展,來和江澤民時期的人民政協進行比較分析,進而對人民政協實權化的發展情況作探討。並經由制度研究、文獻分析、深入訪談與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再透過對人民政協在實權化上內外在環境的分析與探討,進而展望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改革及政治民主發展的進程。研究發現,中共中央在權力的分配過程中持續增加了政協的重要性,而人民政協亦朝向制度化、法制化及規範化的方向來進行,並藉由強化制度及理論建設,來強調人民政協存在的重要性及正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