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隨著經濟發展的快速成長,都市開發的速度越來越快,都市化的問題也日趨嚴重,高度都市化結果造成都市綠地稀少破碎,大量建築群使用硬式吸熱材質,路面使用柏油、不透水鋪面,造成都市內部溫度高於都市周邊郊區,此現象稱為都市熱島。
都市內持續的高溫是熱島效應明顯的特徵之一,其直接及間接的影響包括: 水資源的大量使用、能源過度消耗、心理及生理不適與疾病的產生等,影響都市中居民的生活品質。
本研究探討大台北地區都市熱島效應時間與空間變異情況與公園綠地之間的關係,使用移動式測量法取得都市主要街廓內的溫度,地理資訊系統製圖並擷取空間資料,並利用統計方法將所取得的樣本予以分析,以了解影響都市溫度的因素有哪些。研究範圍以台北市市中心區域為主,西以淡水河,北至基隆河,南至新店溪,東以基隆路及忠孝東路5段為界,測量範圍為台北市中心區域東西、南北向各10條巷道(非主要道路)。調查時間為97年冬季1月至3月,夏季6月至8月的白天與夜間。所使用的儀器為MET3A(溫度、壓力、溼度測定儀),每隔五秒測量一次,共測量研究範圍2次,並使用GPS定位。最後將氣溫資料扣除氣象局台北測站同時之氣溫資料,在以內差法求得每個測點之相對冷熱島強度,再以GIS系統劃設調查範圍的相對冷熱島分佈圖,並以107個公園為中心劃設離公園50m, 150m, 500m, 與1000m的空間樣本。
研究結果顯示夏季白日在距離中心公園邊緣50m以內時,相同範圍內的樓地板面積大於2平方公尺、中心公園的NDVI大於0.14、中心公園的面積大於1897.15平方公尺時,有利於降低溫度;在距離中心公園邊緣500-1000m時,局地空間NDVI大於0.035,樓層高低於4樓,有利於夏季降溫。因此建議建築物高度宜維持在平均4層樓以下,並增加都市中的綠覆率。
希望在日後都市更新、都市規劃、土地使用等需要使用科學參考資料時,提供相關的建議,朝向永續城市的方向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