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2/50828 (92%)
造訪人次 : 12388511 線上人數 : 113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CCUR
環境設計學院
環境規劃暨生物資源學院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所
--博碩士論文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CCUR
‧
管理
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
>
環境規劃暨生物資源學院
>
環境設計學院
>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所
>
博碩士論文
>
Item 987654321/1297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資料載入中.....
資料載入中.....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297
題名:
都市社區環境規劃之共生參與模式
作者:
賴玲玲
關鍵詞:
都市社區居民
共生
共生參與式環境規劃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8-11 13:42:07 (UTC+8)
摘要:
都市社區是都市發展的重心,都市社區環境是都市社區發展的核心,都市社區環境良窳影響都市環境甚巨,因此都市社區環境規劃亦成為都市環境規劃的核心價值。都市社區是都市居民共同生活的環境(都市社區潛藏共生內涵),都市社區居民是都市社區的主體,所以都市社區環境的優劣繫於都市社區居對於都市社區環境之關心及參與程度;而都市社區環境的良窳又影響都市居民生活素質及居住品質,社區環境規劃之施作不可不慎哉!因此當都市發展計畫的思維走入民主、自由的潮流後,傳統的集權式、專業式都市環境規劃已不能順應民主思潮且不合時宜,此時民眾參與的都市環境規劃蔚為風潮,並由歐美日先進國家的都市環境規劃史舉證之。
民眾參與式的都市環境規劃在參與過程中若無法導引參與居民「棄私利而就公義」,或以「自利利他」的精神參與,則民眾參與式的都市環境規劃將走入私利競逐的困境,亦無法提昇都市環境品質及生活素質,此可由臺北市環境規劃的現象而舉證之。因此如何促使民眾能以「良性」來參與都市社區環境規劃,以提昇都市環境品質與生活素質,乃激發本研究之起心動念。本研究從文獻回顧中發現,「良性參與」在生態學中可用「共生」的觀念來詮釋其意涵與價值,進而提出本研究目標為如何強化都市社區居民共生參與環境規劃。本研究標的為建立都市社區環境規劃之共生參與模式,在此目的下進行一系列研究計畫,從研究範圍、內容、步驟、方法的確立,與文獻回顧論證過程中,建立模式理論架構與實證研究,選擇臺北市信義區五分埔住商混合社區、士林區福林住宅社區作實證調查及驗證分析,從分析結果提出研究見證,研究內容共分五章十七節。
第一章緒論:由國內外文獻回顧及台北市實施社區參與環境規劃經驗,引發本研究的動機及目的,界定研究範圍,研擬研究內容、步驟、方法及流程。
第二章文獻評析:彙整都市社區環境改造規劃相關理論精要,及萃取共生理論重點,進行都市社區環境共生規劃論述。文獻評析發現共生可由時間上的連續性,與空間上的寬容性進行論證;除了同質共生,異質共生更為關注重點。「共生參與式環境規劃」不僅著重環境規劃結果達成的共識,更應關注構成居民環境使用、維護的互利互助關係,達到共生參與環境規劃之善性循環關係。社區參與環境規劃作業之參與單位主要有社區居民、專業規劃團體政府等三單位,面臨都市社區複雜的組織及不同的環境規劃議題,應以共生參與模式進行參與作業系統調控,由社區居民構成內共生參與之內環參與關係,著重「狀態模式」調控,掌握居民朝善性參與狀態發展;參與三單位構成外共生參與之外環境參與系統,著重「策略模式」引導功能,指引社區之共生參與環境規劃。
第三章研究理論架構之建立與研擬:應用生物控制論,演譯「都市社區環境規劃共生參與模式」,規劃實證及驗證方法。基於生物控制論之「系統控制」、「自適應功能」與「學習系統」等原則,本模式主要步驟有「辨識」、「共生參與學習」、「模擬」、「共生參與規劃」。共生參與模式首要步驟為檢定社區關鍵族群及環境規劃關鍵議題,依社區共生狀態進行必要的共生參與學習,在居民達到自利利他共生參與行動狀態下,進行共生參與規劃作業,完成社區居民共生參與環境規劃的善性循環關係。本模式進行台北市福林社區及五分埔社區之應用實證及驗證,實證方法進行社區田野調查與問卷調查,由調查結果模擬本模式架構應用方法及原則;驗證方法進行市政府、專業規劃團體及二個社區的問卷調查,分析其對於本模式之認同程度。
第四章實證調查與分析:從台北市實施社區參與環境規劃成果調查,及福林社區、五分埔社區的環境調查與分析發現,二個社區實踐社區參與環境規劃結果仍未能使社區環境達到共生發展程度。依共生參與模式理論架構進行二個社區應用「都市社區環境規劃之共生參與模式」模擬,二個社區應先進行共生參與學習程序,提昇居民自利利他共生參與行動力;福林社區環境共生規劃生態位於偏利共生(0,+)及互利共生(+,+)現象,可由具有高度共生參與行動之居民,帶領其他居民共生參與環境規劃;五分埔社區環境共生規劃生態呈現偏利共生(0,+)、寄生(-,+)、偏害競爭(0,-)現象,專業規劃團體必需運用有效共生參與規劃方法,改善環境規劃不共生現象,而市政府應強化協助社區共生參與之功能,輔導社區居民朝向共生參與環境規劃發展。
第五章都市社區環境規劃之共生參與模式理論架構驗證:經進行市政府、專業規劃團體及二個社區對於本模式的認同程度問卷調查,檢定結果皆達認同水準,本模式通過檢定。其中較有爭議項目為社區對於共生參與關鍵族群屬性,與共生參與學習作業,二個項目雖然都通過檢定,都部分居民仍以達成環境規劃作業為最重要目標,對於租賃或非權利關係居民參與保持不認同觀念。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研究結論政府應以「都市社區環境規劃之共生參與模式」推動都市社區環境改造規劃作業,實施重點:1.建立共生參與學習系統,提昇社區居民之共生參與觀念。2.建立都市社區環境規劃之內共生、外共生二個共生參與體系,達成社區環境整體性規劃的效益。3.建構社區居民參與環境規劃之善性循環關係為實施目的。研究發現社區環境及組織生態結構都不同,共生參與模式應加強社區共生因素辨析,及彈性的調控功能;部分居民對於共生參與仍有存疑提倡共生參與式環境規劃理論,應為首要工作。而社區調查結果其共生參與行動呈現極低的程度,建立社區關鍵族群的共生參與學習,提昇其共生參與行動力為推動共生參與環境規劃重要工作。研究建議推廣共生學習教育活動,政府及專業規劃團體的角色與功能應檢討轉變。後續建議研究社區以外影響共生參與規劃之因素調查,及社區共生族群的不同賦權方式研究。
顯示於類別: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index.html
0Kb
HTML
298
檢視/開啟
賴玲玲.pdf
18438Kb
Adobe PDF
1914
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