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249/51115 (92%)
造訪人次 : 14247449      線上人數 : 60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270


    題名: 台灣梅雨季中尺度模式定量降水預報時空分布特徵之評估研究
    作者: 王國誠
    關鍵詞: 梅雨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8-11 10:15:32 (UTC+8)
    摘要: 本研究針對WRF與CReSS中尺度模式在2006年梅雨季(5-6月)台灣地區5km解析度每日兩次降水預報(初始時間為00Z與12Z)在12-36h的結果,整理並利用過去觀測研究結果,定性評估兩個模式對台灣梅雨季降水空間分佈與日夜變化特徵的掌握程度,並包括不同地理(北、中、南、東)與高度(平地、山坡、山地)分區之特徵差異。一方面在增加對WRF與CReSS模式降水預報能力瞭解,一方面亦評估兩者模式在不同分區的優劣以為未來參考。
    結果顯示,WRF與CReSS模式對於台灣梅雨季降水之空間分佈與日夜變化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對於南部高屏、中部中投這些降雨高值區,模式均有一定的掌握且位置相近。日夜變化則兩個模式平均降水均在午後最大,深夜至清晨最小,與觀測相符。5月至6月上半,降雨因西南季風增強,此時南部高屏地區最大中心持續出現,降雨區的位置僅靠山脊,並與地形緊密配合。6月下半,總雨量迅速減小,降水偏向地形對流產生的午後降水,WRF模式僅在中部有些許零星降雨此與觀測相似,CReSS模式在中部與南部則仍顯示釋出相當的極值,推測可能為CReSS模式降水預報過度且消散的速度較慢所造成的結果。
    不同高度分區,兩者模式顯示,山區日夜變化較平地顯著,平均雨量也較多。6月上半,降雨在平地與山坡(250-1000m)的夜間至上午時段迅速增大,山地的增幅則較小,雨量高峰則提前至中午前後,西南部最大降雨中心跟中部山區次中心均持續出現,CReSS模式因為雨量在每個時段接比觀測資料之結果來的高且消散的速度較緩慢在日夜變化方面顯的較不明顯,WRF降水要午夜之後消散的相當迅速使的WRF模式在2000LST中部以及南部的降水並未掌握到此特徵。6月下半,全台各地除了午後時段,降水均急速減小,特別以平地為然,因此山區日夜變化再趨明顯。
    比較各地理分區,顯示南部雨量高於全台平均、中部相仿、北部稍低、東部明顯低於平均。模式對於雨量較大的地區掌握較佳,故以南部地區最佳、中部次之、北部再次之、東部則掌握較差。北部山區降水6月下半午後趨於明顯,顯示接近夏季午後對流型態之降水。模式差異在CReSS模式預報的結果降水極值仍略高於觀測資料。中部地區降水空間分布,顯示有顯著的最大中心位於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之交界處,6月的降水,各高度皆有明顯的增加,不同於5月情況為此時山坡(250m-1000m)的降水延後至午後的時段,此種轉變可能與模式降水消散的速度較慢所造成的結果。台灣南部地區梅雨季內的降水空間分佈,過去所有研究均顯示在南部中央山脈迎風面有清楚的最大降雨中心,顯示南部之中心為所有相對降雨區中最顯著者,且雨量以6月較5月明顯為多,西南季風增強以及地形迎風面機械性舉生均有關聯。東部降水相較於中部與南部這些區域明顯較弱,2006年因為颱風路徑的關係,在5月下半對東部帶來較多的降水以及6月上半亦有明顯降水,日夜變化方面,東部降水多以日間至黃昏時段較多。CReSS模式的結果與WRF模式相仿。
    顯示於類別:[地理學系]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609檢視/開啟
    王國誠.pdf5658KbAdobe PDF788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