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121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46867/50733 (92%)
Visitors : 11889914      Online Users : 64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215


    Title: 王陽明實踐哲學研究
    Authors: 王繼華
    Keywords: 王陽明
    實踐哲學
    內聖
    外王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8-10
    Abstract: 中國哲學之儒、釋、道,皆可稱之為「實踐哲學」,「實踐哲學」在西方歸為倫理學與政治哲學二大類,在中國則是以生命理想之實踐為主要呈現。實踐不只是一般日常之「實現」之涵義,實踐包含了實踐對象、實踐主體、實踐內容、實踐過程及實踐方法,實踐不只是一個行為,他本身更具含了一個目的。王陽明一生之志業實將儒家讀書人的兩大理想----「內聖」與「外王」充分體現,可謂達到了儒者「立德、立言、立功」的境界。過去學者對王陽明思想理論之研究甚為豐富,然對其志業事功之探討則仍有待更多的投入,因此本文以王陽明在外王事功上之實踐為研究主軸、以其思想義理之爬疏為輔,來建構王陽明實踐哲學之架構與內涵。
    本文首先根據王陽明原典之解析來說明其思想之前三變與後三變如何始終如一的顯現出他生命一以貫之的「做第一等事、第一等人」之終極理想,藉此說明王陽明堅定之意志、追求理想之動力、成就人生價值之堅持與其一生實踐之事功實不可分。其次,藉著對王陽明思想主軸「心即理」、「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等義理之論述,來析論其思想在作為一個儒家道統之繼承者如何與宋儒(以朱子為主)思想發生關係卻始終未能湊泊,進而開始反思,最後建構出心學之特色。由論述得知,朱王思想在義理上實無太大之分歧,其爭論是在實踐工夫之方法及次第上有所不同。因此,本文接著透過歷史批評法來探究王陽明思想與孔子、孟子、大學與中庸之思想關係,並由此來爬疏宋明心學一系從明道「天地萬物渾然一體」、謝上蔡「心與天地同流、體與神明為一」、陸象山「復其本心,先立其大」;「心同理同」以及陳白沙「靜中養出端倪」的「自得之學」與王陽明思想之關係。
    再者,王陽明之外王事功(殺山中賊)與其思想義理(殺心中賊)是從未分為二事的,本文乃就其在軍事、政治、經濟、教育等具體實踐之作為來說明其外王事功之成就,並論述王陽明如何從「立君行道」轉化為「立民行道」,進而建立了「四民同道」之新價值體系。
    本文最後則以王陽明成就其一生志業「做第一等事、第一等人」及其所建立之「四民同道」之新價值如何給予現代民主政治理論與倫理道德理論以啟發作為結論。本文認為王陽明在實踐工夫之論述、聖人氣象之建立確實能產生變化氣質之可能,而這正足以提供吾人重新檢視與建構當代之倫理價值體系;而其「四民同道」之思想亦提供了中國哲學與當代民主思想之自由與平等兩大概念能有所關聯之研究線索,並以此做為日後繼續研究王陽明思想與中國哲學努力之目標。

    關鍵辭:王陽明、實踐哲學、朱子、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外王、內聖、軍事、經濟、教育、四民同道、民主政治
    Appears in Collections:[Philosophy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School] thesi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499View/Open
    王繼華.pdf1653KbAdobe PDF4977View/Open


    All items in CCU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