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7249/51115 (92%)
造訪人次 : 14192647 線上人數 : 29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CCUR
文學院
史學系暨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CCUR
‧
管理
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
>
文學院
>
史學系暨研究所
>
博碩士論文
>
Item 987654321/1206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資料載入中.....
資料載入中.....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206
題名:
從民間出發:民國初年的中等教育改革 1912~1926
作者:
易正義
關鍵詞:
民國初年
民初
中等教育
改革
教育團體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8-06 14:14:52 (UTC+8)
摘要:
民國初年的中等教育改革,使中國的中等教育歷經引進、調適和定制的過程,從而奠定了現行兩級制中等教育制度的基礎,和開啟了普通與職業合流的新趨勢。
民國初年的中學教育為何要改革?在一個政局相當不穩定的時代,中等教育的改革居然有極大的成果,其實是一個饒富興味的課題。尤其是把改革的焦點放在民間的教育團體的組織、宣傳和行動上的時候,將會發現在動盪時代的中國,教育主管當局之外的民間教育社團,其實是充滿著生命力的。
民國初年的中學教育改革是民國建立以來唯一一次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最大的動力來自民間教育團體,不論是確立的改革方向,或是推動改革的進程,甚至新制頒行之後規畫新課程,無一不是民間教育團體主動作為的成果。論文題目定為:「從民間出發:民國初年的中等教育改革1912~1926」,其中「民間」兩字,指的就是民國初年活躍於教育界的各類、各級教育團體。這場改革的力量來自於民間,從定制後的新課程來看,改革的理想也回到了民間,不只使普通與職業合流,課程的內涵更是充滿著養成具備關懷社會、改造社會能力的現代公民。研究時間範圍定在1912年~1926年之間的原因是:民國建立是在1912年,不論是在政治或是教育方面,都是一個新局;到了1926年,在廣州的國民政府成立教育委員會,在民國教育史上,又是教育制度再次變革的開始。而中等教育的改革,在這一段時間內也完成了調適與轉換的改革,自外國引進的中等教育制度不只度過了過渡時代,而且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紀元,不只實現了普通與職業教育合流的目標,而且為現行兩級制的中等教育奠定了基礎。
論文從中學引進中國後面臨的辦學困境和改革的迫切性寫起,中等教育的困境,除了經費、設備、師資這些辦學條件的問題外,民國初年中等教育所面對最嚴峻的考驗是要面對政權鼎革後的新局和歐戰結束後的新形勢,不論是辦學宗旨或是學生出路,都是亟待解決的課題。而在政局相當不穩定的狀況下,中等教育制度改革的需要又迫在眉睫,於是給了民間教育團體相當大的揮灑的空間。本論文以中華職業教育社、中華教育改進社及其前身組織和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為討論的對象,前二者是職業教育和民主教育思想的主要推動者,不只扮演宣傳理念的角色,還組織團體結合同志以擴大影響力;後者雖然是年度式的集會組織,但憑藉著地方組織的體系與法定的輔助地方教育的任務,使得全國省教育會聯合會成為議論匯聚的中心,更成為集合眾議,形成共識,推動執行的關鍵角色。本論文不只討論三間之間的理念與行動,更試圖分析三者之間互動共生及其衍生關係,理解其所以能發揮影響力的原因。除了民間教育團體之間的互動關係外,本論文也關注教育團體與教育主管當局之間的關係,兩者之間對於改革方向的主導權之爭,在學制會議和第八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中顯露無遺,學校系統令最後以教育會聯合會議決的版本為主,正顯示民間教育團體的影響不容低估。
民國初年的中等教育改革,和學制改革的相輔相成是本論文探討的另一個核心。筆者認為,中等教育改革先後,但能夠有初步的改革結果,必需歸功於1922年學校系統改革令的頒行。在學制改革再度發動後,中等教育的改革,不僅成為學制改革的一環,而且是學制改革的核心,兩者之間其實是二而一的。這是本論文將中等教育改革和學制改革一起討論的理由。然而,中等教育的改革,並不以學校系統令之頒行為滿足,必需配合新制,完成課程改造才能算大功告成,為完整重建民國初年中等教育改革的過程,論文最後將焦點放在實施新學制和訂定新課程上。除了探討新制實施情形和擬訂新課程的經過,頒布的課程標準及綱要外,更注重新制之後的新課程的試驗與施行,部分新設課目,也是本文關注的重點,分析新課程的多元和開創性,實為民國教育史上所僅見。
本論文結論如下:
一、中等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是在一個由帝制走向共和的大變局的時代,中等教育改革不僅是中國中等教育制度自我調適的過程,也是國際新教育運動的一環,改革因理想、因需要而起,受職業與民主教育思想所引導,是整體教育制度變革的一部分。
二、中等教育改革的動力是起自民間的力量,主要的推手是教育團體,以全國教育會聯合會、中華教育改進社和中華職業教育社最具影響力,教育團體和教育界人士肩負起改造教育的責任,在國家上層力量式微之際,社會中堅的力量依然活耀,中等教育改革的結果,確立了中等教育制度的基本架構,迄今未變。
三、中等教育改革的過程充滿論辯,以報刊雜誌為論辯的平台,改革的主張是開放性的,議論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見證後進國家學習先進國家的歷程中除了全盤接受之外,仍存在著自我創造適應本地風土的努力。
四、中等教育改革的理想為養成公民,實現民主與多元,改革後的中等教育制度,實現了各類中等學校合流的主張,造就一個縱向三系並立,且前後一貫相承;橫向靈活轉換,且八面玲瓏的中等學校系統;課程多元,也多新創,不僅兼顧升學與職業,並且擁有培養具有改造社會的公民的企圖心。
顯示於類別:
[史學系暨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index.html
0Kb
HTML
1034
檢視/開啟
易正義.pdf
1985Kb
Adobe PDF
5458
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