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本研究指在探討諮商師對家暴加害人抗拒行為之理解。以分析研究者個人及一位研究參與者對於家暴加害人在強制性認知教育輔中過程中抗拒行為之理解為何,建構出研究者目前對於抗拒行為的新理解。本研究以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並以歸納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諮商師R對家暴加害人抗拒行為之理解,其核心主題為「不符合我的期待就是抗拒」,其中包含七個軸心主題及廿個主題。七個軸心主題為(一)刻意呈現良好的形象、(二)不願承認自己是家暴加害人、(三)推卸責任、(四)以主動挑戰的方式來操控課程、(五)以被動配合課程的方式來表達不滿、(六)逃避面對負向情緒及(七)避免談論暴力行為。
廿個主題為刻意維持好的形象、刻意凸顯自己好的一面、不願承認暴力行為、輕描淡寫暴力行為、扮演被害者角色、合理化暴力行為、不願意負起責任、合理化遲到行為、操控處遇的內容、操控處遇的方向、挑戰團體規範、參與處遇的動機低、表達對處遇的不滿、不覺得需要改變、用其它情緒掩蓋真實的感覺、逃避負向情緒、迴避焦慮情境、逃避焦慮情境、轉移談論暴力行為的焦點及逃避談論暴力行為。
二、諮商師P對於家暴加害人抗拒行為之理解,其核心主題為「抗拒行為是可以被理解的」,其中包含七個軸心主題及十六個主題。在七個軸心主題中,有三個軸心主題是從諮商概念出發的解釋,包括刻意呈現良好的形象、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家暴加害人、推卸責任;有四個軸心主題是將心比心的解釋,包括刻意呈現良好的形象、不想要家暴加害人的標籤、對家庭暴力的錯誤認知與迷思及不信任處遇團體與帶領者。
在十六個主題中,有十個主題屬於從諮商概念出發的解釋,包括刻意維持好的形象、刻意凸顯自己好的一面、不願承認暴力行為、輕描淡寫暴力行為、扮演被害者角色、合理化暴力行為、不願意負起責任、不想被貼上家暴加害人標籤、競爭團體中的權力地位及與其他成員的暴力行為切割;及六個主題屬於將心比心的解釋,包括刻意維持好的形象、不想被貼上家暴加害人標籤、想儘快結束處遇課程、對暴力的認知錯誤、對家庭暴力法的迷思及不信任處遇團體與帶領者。
三、諮商師R與P對於家暴加害人抗拒行為之理解中,有三個相同的軸心主題,分別為刻意呈現良好的形象、不願承認自己是家暴加害人及推卸責任。諮商師R有四個獨特的軸心主題,分別為以主動挑戰的方式來操控課程、以被動配合課程的方式來表達不滿、逃避面對個人負向情緒、避免談論暴力行為;諮商師P有三個獨特的軸心主題,分別為不想要家暴加害人的標籤、對家庭暴力與家庭暴力防治法的觀點、不信任處遇團體與帶領者。
四、諮商師R與P對於家暴加害人抗拒行為之理解中,有七個共同主題與廿二個相異的主題。七個共同主題,分別為刻意維持好的形象、刻意凸顯自己好的一面、不願承認暴力行為、輕描淡寫暴力行為、扮演被害者角色、合理化暴力行為及不願意負起責任。在廿二個相異的主題中,十三個主題為諮商師R獨特的理解,分別為合理化遲到行為、操控處遇的內容、操控處遇的方向、挑戰團體規範、參與處遇的動機低、表達對處遇的不滿、不覺得需要改變、用其它情緒掩蓋真實的感覺、逃避負向情緒、迴避焦慮情境、逃避焦慮情境、轉移談論暴力行為的焦點及逃避談論暴力行為。
其中九個主題為諮商師P獨特的理解,其中三個是從諮商概念出發的主題,包括不想被貼上家暴加害人標籤、與其他成員的暴力行為切割及競爭團體中的權力地位;以及六個將心比心的主題,包括想儘快結束處遇課程、對暴力的認知錯誤、對家庭暴力法的迷思、不信任處遇團體與帶領者、不想被貼上家暴加害人標籤及刻意維持好的形象。
五、諮商師R與P對家暴加害人抗拒行為之理解出現共同主題,可能因為家暴加害人的抗拒行為類似,雖然所實踐的理論概念不同,但對現象場的解釋仍有相同的部份。
六、諮商師R與P對家暴加害人抗拒行為之理解出現不同的理解,可能與實務經驗深淺、理論概念不同、專業訓練背景及個人議題所造成。
七、諮商師R於研究過程中,增加對於抗拒行為的新理解為:(一)增加對家暴加害人抗拒行為將心比心的解釋;(二)家暴加害人想要好人的標籤;(三)貼近家暴加害人對於暴力行為的認知。
八、諮商師R擴大了對於抗拒行為的認知地圖,並且有九個對於理解抗拒行為的轉變歷程。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應用在諮商師與家暴加害人的實務工作、訓練與督導方面,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