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瞭解2006年杜哈亞運動會男子跆拳道第二量級前四強比賽技術分析,而亞洲地區又是奧運主力戰區,希望能藉此研究提高我國跆拳道技術層面及新規則之探討。研究利用錄影帶系統觀察之事件記錄法,將其所獲數據進行量化分析,並針對前四強選手從初賽、複賽、決賽每場比賽,採技術分析主動與被動、攻擊次數、右腳與左腳及各種得分動作得分次數百分比,其研究結果為:一、比賽型態:(一)第一名韓國選手以被動右後腳(旋踢)為主要的得分攻擊型態,不時的上端攻擊(旋踢)更為擅長。(二)泰國選手以主動右後腳(旋踢)、被動右後腳(旋踢)為主要的得分攻擊型態,不輕易出腳為此選手習慣策略。(三)中華台北選手以主動右後腳(旋踢)、被動右後腳(後踢)為主要的得分攻擊型態,積極進攻為此選手特點。(四) 伊朗選手以主動右後腳(旋踢)、被動右後腳(旋踢)為主要的得分攻擊型態,而高得分數為此選手特點。二、比賽技術:(一)四位選手在本次比賽技術動作的發揮大多以旋踢、反擊旋踢為主。(二) 泰國與中華台北選手本次比賽成功率以後踼最高,韓國選手以旋踢最高,伊朗選手則以反擊旋踢為最高。由以上結果得知:韓國選手致勝原因為壓迫後反擊攻擊型態造成高成功率的踢擊,而不見得主動攻擊、出腳次數多就是好的攻擊型態。 |